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年的高考,北京三名女生以676分的相同成绩并列文科第一名。但是来自香港大学的消息,三名女生全部放弃北京大学选择去港大就读,并且全部获得每年16万港币全额奖学金。(7月2日中广网)
北大、清华,历年来是中国学生梦寐以求的“天堂”。而北京三状元弃北大选港大,到底是啥原因?又说明了啥问题?是不是说北大就输给了港大?这些问题在网友中引发热议,其实笔者看来,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是北大(清华)和港大“双赢”的事情。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曹景行说,从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香港的大学陆续对大陆学生开放招生,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高中毕业后,就到香港读大学。这几年,香港的大学招收内地学生的思路也经历了一个逐渐认可的过程。
刚开始,他们担心大陆的学生会去侵占他们的教育资源,逐步开放后,发现大陆学生去了后还提供了很好的学生,还搞活了他们当地的学习环境,还为香港提供了不少新的人才,所以现在香港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体制,希望能吸引大陆最好的学生。而且对于这些学生,他们愿意提供比较丰厚的奖学金,这个奖学金就是学生在香港能够读书的费用。
其实,从教育内容上看,港大和北大差不多。曹景行认为,对于学生而言,港大的国际化程度应该是最有吸引力大陆学生的地方。香港的学习环境和大陆的名牌大学相比,主要有三个优势:一是更加国际化,包括学科的设置、教课的老师等,尤其是英语教学;二是学习方式比较自由,在香港基本上是按照英美这样一个体制,学生进去后主要靠自己选择,你可以去听很多课,可以选很多课;三是有一个很好的和海外交流的机会。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香港大学这种开放的程度,从语言到教育方式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先天条件。
对于北京三状元弃北大选港大应该怎么看,曹景行认为,应以更加开放的胸怀看待这件事,同时也要反思我们的高等院校到底亏欠了学生什么。港大把我们的尖子掐掉了,实际上我们也增加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对大陆的优秀人才来说,更多的人可以进入北大清华。
反过来说,这也是一种竞争,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愿意去港大,北大清华也要想想我们在吸引力方面对学生到底亏欠在什么地方。这样一来,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对学生(包括去的和没去的)有利,对学校(包括北大清华和港大)也有利,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人才要流动,才是真正的人才。人才不流动,迟早会变成“蠢才”。“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北京三状元弃北大选港大的举动,我们应该支持、鼓励和赞赏!(毛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