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奥运会主场馆:伦敦温布利体育场


由于处于二战后的恢复期,百废待兴,所以本届奥运会没有新建体育场馆,而是充分利用了40年前奥运会时的体育设施。但由于原"白城"体育场跑道长 536.45米,不符合比赛要求,因此温布利体育场被作为奥林匹克主体育场。
温布利体育场的设计者是建筑师欧文?威廉斯 (Owen Willams,1890~1969)。威廉斯是英国首屈一指的建筑师,还是英国应用混凝土和钢筋骨架建筑法的主要代表,曾在1932至 1934年设计过著名的英帝国游泳池。早在 1922年威廉斯就因为将那些最初用于飞机、铁路建设的新材料引入建筑建造而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在英国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既不是现代主义风格绝对的宣扬者,也不是传统主义的维护者。
温布利体育场建于 1924年,是非常传统的体育建筑,展现了设计者的作品特点,外墙由强化混凝土覆盖,是结构主义建筑风格的先驱。这种古老的强化混凝土表面,给人感觉好象是用普通建筑材料建造的,或者好象是涂上了灰泥石膏。入场正门前建造了双塔,此设计源自印度新德里的总督府,而双塔长期以来成为该体育场的标志。
温布利体育场纵长的场地两端为两个半圆形,与跑道形状相对应,看台也被建成纵长型,能够容纳6万名观众,至于看台结构的设计上,则采用了建造横向信道、楼梯以及开放每个单独看台区等方法。同样顶棚也是纵长的,在 20年代,如果体育场顶棚的建筑不使用支柱,那么在技术上就是行不通的。同其它建于战前的体育场一样,温布利体育场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缺陷,观众欣赏比赛时的视线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温布利体育场旁边建有一座游泳馆,奥运会的游泳比赛就安排在这里进行。温布利体育场长期作为英格兰国家男子足球队的主场,标志性的双塔是广大球迷向往的地方。现在这座体育场已经被拆除,以便建设一个更为现代化和多功能的体育场。
1948:火炬传递与开闭幕式- 运动会于1948年7月29日至8月14日进行。7月29日下午4时整,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宣布大会开幕。英首相克利门特?艾德礼发表了友好演说。点燃本届奥运会圣活的是英国的田径运动员约翰?马克,而代表运动员宣誓的是另一位东道主的田径运动员唐纳德?芬雷。
第十五届奥运会主场馆: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

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是一座可容纳7万多名观众的圆形建筑物,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外形朴素雅致,是芬兰最大的现代化运动场。这座美观大方的运动场是著名建筑师Y?林德葛兰 (1900 - 1952) 和T?延蒂 (1900 - 1975) 设计的,跑道长度为400米。1934年,这座体育建筑动工,1938年建成,按照原定计划本来是供第12届奥运会用的,但因为苏芬战争的爆发,第12届奥运会被取消,这座建筑也就没有派上用场。这次赫尔辛基再次赢得奥运会承办权,这座体育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芬兰人对该体育场进行了重新的修建,把它作为 第15届奥运会的主会场。
原本这座体育场的看台仅能容纳5万人,而预计赫尔辛基奥运会期间,来赫尔辛基的旅游观光者、新闻记者、运动员和体育官员将达7万人。赫尔辛基人开始在紧靠着钢筋水泥看台边增加了部分用松木板建成的木制看台,以便增加观众席位,使可容纳观众人数增加到7万。木制看台与水泥看台结合处采用加强结构,取得了良好的装饰效果,赛后则予以拆除。体育场看台形状呈纵长形,主看台上部设有顶棚,下面建有各种服务用房、练习馆、可供运动员练习用的70米长跑道以及会议厅、电影厅和小餐厅等。该体育场拥有足球场、400米跑道和其它田径比赛设施,体育场内还装有两块大型灯光牌,用以报导比赛成绩。整座体育场的建筑设计非常成功。
在体育场主看台南侧矗立着一座72.71米高的塔,这座塔是为了纪念芬兰标枪运动员耶尔维宁而建的,高度恰好是他当年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时所创下的成绩。站在这座高塔上可清楚地看到该市的全貌,塔内还设有电视、电报工作室。体育场门口塑有芬兰"长跑之神"努尔米跑步英姿的全身铜像,该像建于 1924至1925年,是新时代第一个运动员高级艺术塑像,展示着芬兰民族的骄傲。从门口进入看台的地方,除了有电梯和楼梯间外,还提供了宽阔的横向信道。
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的设计者之一Y?林德葛兰是芬兰著名的建筑师之一。30年代初,他的作品显示出纯功能主义对他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这座奥林匹克体育场,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是纯实用建筑主义风格的代表,而且是20世纪最壮观的建筑之一。这种白色灰泥石膏的角状混合物建筑使实用主义建筑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它那象征运动会的奥林匹克塔和外部螺旋式的楼梯非常醒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林德葛兰赢得了国际声誉。
第十六届奥运会主场馆:墨尔本奥林匹克体育场

墨尔本没有现代化的大型运动场,为迎接本届奥运会,墨尔本市决定耗资25万英镑扩建一座原来供板球和澳式橄榄球使用的球场为主会场,另耗资125万英镑修建包括游泳馆、田径场、自行车赛场和曲棍球场的奥林匹克公园,耗资2万英镑修建奥运村。而其他项目比赛则在现有的场馆中举行。
开幕式于11月22日下午在拥有10.4万观众席的主运动场举行。由爱丁堡公爵宣布本 届奥运会揭幕,田径选手Ron Clarke点燃圣火,来自奥林匹亚的火种,首次利用飞机传递,行程共约2万多公里。点燃奥林匹克圣火的是澳大利亚著名田径运动员R.克拉克。他曾17次创多项长跑的世界纪录,但在奥运会中仅获1964年(第18届)10000米赛1枚铜牌,被称为克拉克现象。
第十七届奥运会主场馆:罗马奥林匹克运动场

历届奥运会的建筑成就是现代建筑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体育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大批活跃在国际建筑舞台前端的著名建筑大师,参加每届奥运会的建筑设计都力求超越前届,成为举办城市和奥林匹克一个时代的标志。因而奥运会的建设,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罗马奥运会体育建筑的一个突出风格就是能将古罗马的运动场与现代的体育建筑融为一体,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可以这样了,古今建筑融合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位于罗马北郊的奥林匹克体育场是由建筑设计大师E.德尔 - 德比奥、C.罗卡特利和A•维特洛齐设计的。这个大体育场可容纳10万观众,非常现代化,充分考虑到了运动员和观众的需求与便利,功能设计齐全且充满人性化,建筑风格也十分新颖。
古奥林匹克体育场可容纳10.5万名观众,其中坐席8万个,站位2.5万个。因为这里的跑道由原先的500米改为标准400米时,在南北两端空出了一片场地,这届奥运会就利用这块地方供观众站立观看比赛用。同时,由于无座位观众被安置在赛场与看台之间的空地上,足球场两个球门后方安排的座位又过多,使看台最后一排与足球场角球处的距离最远达到了216米,影响了视线。同时看台上供观众进退场用的环形信道也破坏了看台的断面性质,在观众行走时妨碍了坐着的部分观众观看比赛。古奥林匹克体育场的改建无法完全满足现代体育运动的需要,但是对古建筑的改建利用还是有很大的价值和必要的。
大会开幕前,罗马奥运会筹委会举行了大规模的火炬接力:在希腊古代奥运会遗址取得火种后,先由希腊的火炬接力手传至雅典。举行隆重仪式后将圣火送上船,经由海路送到 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再由意大利火炬队欢迎接力传送。火炬途经意大利各地,成千上万的民众沿途欢庆,最后到达罗马。罗马毗邻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梵蒂冈,每逢各种庆祝活动,都有教皇或神父出来发表讲话,以示隆重。这届奥运会也不例外,在8月25日下午大会开幕前,大部分运动员都聚集在圣彼得广场,接受教皇约翰二十三世的祝福。在当天随后的开幕仪式上,意大利总统乔瓦尼?格隆齐宣布了大会开幕。东道主的田径名将简卡尔洛?佩里斯点燃了圣火。随后,意大利的另一位田径选手阿道夫?孔索里尼代表运动员进行了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