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下乡随记
洪七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86
精华 0
积分 3759
帖子 634
威望 28
金钱 26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3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3 18:3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下乡随记

按照工作需求,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一行5人,挤在一辆许多人已经不再喜欢乘坐的桑塔那汽车上,天天奔波在农村的山路上。

同行的张书记,来自农村完全中学,当年是全系统提拔最早的干部,20多岁当中学的副校长,刚刚30岁就当了中学的支部书记,业精人勤,年轻有为,扎根农村整整30年了。同样的还有来自学区的教研员陈老师,是我们一行的老大哥,工作扎实,做事认真,也是有着30年教龄的老教研了。还有我的两个年轻的同事,小曹、小陈,都是从教学第一线选拔到单位,属于新生代的业务骨干,自我修养好,工作能力强,而小陈,又兼当我们的司机。因此,与这样几位一起下乡,非常地惬意。我更是觉得,与其天天坐在办公室里扣心挖嗓地写那些基本上没多大用处的材料,倒不如静下心来,去农村,去学校,去和老师、学生进行最真实地交流。一路上,我们时而真实地交流着自己对教育、对教学、对教师的看法,想法,时而轻松地开着玩笑,讲着自己工作过程中的状况,感觉非常地充实、真实而又踏实。

依自己的性格,从没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意识,即使进入学校,进入课堂,总是尽可能地从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角度去想、去看、去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星星点点,竟然胡乱地写完了一本厚厚的笔记,当然,大多是以往对学校基本情况重复的记录,没有实际的意义和用途,但有些自己的随想随记,便及时记写,大体摘录了一部分。

黑山初中,是我们下乡的第一站,刚到这里,到处还是厚厚的积雪,俨然是寒冷的冬季,校长、老师的房间都是暖烘烘的火炉。只是按照每年的惯例,新学年开学后,教室的火炉已经拆卸,学生虽然穿着厚厚的冬衣,但还是有些寒冷。

在这里,看到学校提出了“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的办学理念,要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挖掘学生的潜能,一方面是积极营造“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建立“个个有自省,时时有监督,事事有记载”的监督模式;同时,学校还坚持实施“天天有反馈,周周有小结,段段有评价,期末有总结”的评价模式。总体的感觉是学校、教师、学生上下齐心,积极探索一种有效的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养成教育的方式,有一条比较明晰的思路。

校长年过五旬,为人做事非常严谨,学校管理井然有序,与人交谈谦逊朴实,唯有谈论起他自己最喜爱的地方小戏,才滔滔不绝,原来他还是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戏剧司鼓。戏剧的司鼓差不多是导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听同行的陈老师介绍,原来他们俩都是西部乡镇农家文化的热心人,一个是司鼓,一个是二胡,还有很多次合作的经历。校长打得一手好鼓,又非常认真,即使是乡村逢年过节时候的每一场戏,只要有他司鼓,肯定会添彩不少,并且自始至终不会离开鼓半步,为此,生怕中途上厕所耽误,他都不敢多喝水!

东岳初中,地处南山角下,非常阴湿。这所学校近年发展变化非常大,记得九十年代,这里还十分破旧,管理也很松散,而现在校舍整洁,管理严谨,特别是在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原来的校长也在年前提拔为学区副校长。农村学校,总体感觉还是平房教室更为舒适,除了明确的校训“三风”,最醒目的就要属四幢教室的墙壁上四代领导有关教育的名言,具体是:毛泽东“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息,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胡锦涛“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另外,学校的墙体上还有更多的宣传画面,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方面的,诸如德、礼、仁、诚、孝、信、敬、和;有传统文化故事的,如孔子传学、铁杵磨针、大禹治水、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有安全管理方面的,如食品安全、宿舍管理、卫生保洁、饮食管理等。

这所学校同样听了一位语文老师的课——《变色龙》,总体感觉老师准备得充分,课堂 整体流程比较顺畅,但在课内,也记录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总是比较地随意,有些问题丝毫不具备启迪作用。当时我就想,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她很有潜质,知识储备丰富,教学能力较强,但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应该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能,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对一些具体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梳理,使自己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既有梯度,又有深度,且能切中要害,使课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及思路明晰,教学效果显而易见。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要尽可能不再去模仿原来自己的那种老师说前半名,等待和引导学生说后半句的填空式的问答方式,要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教学的真谛。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更应该切切地懂得,今天教学生读这样一篇课文,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明天自己会读懂更多这样的的文章。

当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并没有直接地告诉上课老师我自己对这堂课的看法。因为我能听到的仅仅是很随意的一堂课,并不能真正地代表上课老师平时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水平,更不能一叶障目,因为就一堂课而言,会有许多客观的因素。并且,就一堂课而言,更是仁者见仁,智着见智,会有许多不同的观点的。

当天的天气异常地阴冷,我们同行的张书记、陈老师、小曹都有些感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bbc42801014a5x.html

顶部
洪七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86
精华 0
积分 3759
帖子 634
威望 28
金钱 26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3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7-12-13 18:3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下乡随记(二)

又是一个相对寒冷的早晨,我们一行一起吃了早餐,又赴清溪初中。

这是一个在全区较小名气的村子,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特别是农民家家在面积种菜,收成好,许多人家都买了小汽车,当地的报纸上还报道过一篇有关“小车村”的通讯呢。的确,和大多数处在山坡陡屲农村来相比,这里明显地条件优越,家家的高大瓦房和整齐的农家大院,还真有些现代农村欣欣向荣的小康气息。

这也是一个刚刚上任的校长,前任校长调往本乡镇的另一初中任校长。由于我们不知道的原因,原任校长调往另校的时候,本校两名十分优秀的理科教师也随同调走,致使本校理科教学安排非常艰难,有时候甚至采用合班开课地方式进行。

大概是家庭经济条件的优越或者地域的优势,这里的孩子衣着不亚于城区的孩子,神态中似乎有一种特别地自信。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同学生代表进行座谈的时候,有一位八年级的红衣小女孩侃侃而谈,对于老师,对于课程,对于学习,有着自己独特甚至多少有些偏激的理解和认识,时时处处维护着自己的老师和学校,能说会道,毫不谦让。我们几位开心愉快地听着她对于好学生、好老师、好课堂的见解和想法,时不时故意激她两句,看着她有些激动的脸色,听着她极力的辩解,感觉特别开心。事后,我们把孩子这种敢想敢说的情况告诉校长的时候,他们都知道是哪个班的谁,都称赞那个孩子的开朗和率真。

同样,在听课的时候,我感觉那个班学生记写听课笔记的习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比如许多的孩子在老师讲解或者同学的回答被老师肯定的时候,虽然有及时记写的习惯,但仅仅是在课本上连同句子的翻译、词语的含义、词类的活用等密密麻麻地进行了标注,如果回过头来再的时候,什么都不清楚,甚至连课文原文都不能清晰地认读。比如老师在讲解某一方面内容的时候,共总结了三个方面,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逐一在黑板上出来,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仅仅板出了几个序号,可学生也没有记写具体的内容,也课本上同样写了“①②③”的几个序号。课后,在和上课老师交谈的时候,我提议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一种记写听课笔记的习惯,并且在记写的方式方法给予一定的指导,充分做好知识的积累,并及时进行整理。

这个学校,和绝大多数的初中一样,上年度新建的活动板房里安装了理、化、生实验仪器,但由于没有取暖设施,整个冬天几乎无法使用,即使在我们去的这个时候,由于一个冬天较多的降雪,板房上面积雪融化后流淌下来的雪水,又在板房四周特别是距校墙不足一尺的夹层后面,凝结成厚厚的冰层,实验仍然无法正常地开展。

仁化学校,是一所九年制学校,校园初中、小学相对分离,活动区也隔离开来,虽然与省上的标准比,占地面积仍然不足,可这已经是全区初中学校占地面积最大的学校了,超过了40亩。

由于这所学校交通便利,距城区也比较近,所以各种各样的检查,多多少少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影响或者干扰,当然,也使得这里的校长和老师应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就比较轻松自如一些,至少他们能够比较敏锐地了解每一次检查的重点和目的,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工作,自然,在按照我们要求的做好全面自查工作这一方面,这所学校也做得非常地充分和扎实。

仔细想想,做一个基层学校的校长也特别地难,尤其象这样经常有各级领导光顾的学校。实际上每一个领导每一次的检查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也就是检查的重点方面,他们给学校所谓的指导往往都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并且,领导之中还不乏外行,因此,有一次检查,就有一次工作的侧重,有一个领导,就有一番自己的见解,长此以往,稍微少一些主见,校长几乎就会丧失自我,学校也会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去做。

就我自己认为,为了迎接众多的领导挑剔,这所学校可以说是在墙体的布置和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方面下足了功夫,多多少少有一点做表面文章的味道,因为有许多的东西内容比较空洞,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并不突出。我也觉得这不能一味地去指责校长和老师,而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也应该去反思其中的原因。

比如就从办学这方面,看到学校墙体的宣传栏目上,有“办学目标”,有“办学宗旨”,还有“办学特色”,也有校风、教风和学风,于是给他们也有了一点外行的拙见:能否对这些再进行提炼总结,使其更加简明扼要;能否更加注重校园文化的内涵发展,在更深层次、更广层面构建更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顶部
洪七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86
精华 0
积分 3759
帖子 634
威望 28
金钱 26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3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7-12-13 18:3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下乡随记(三)

地处西北角的符川初中,是同行的陈教师的根据地。为了表示对我们的欢迎,陈老师提前通知了学校,要我们早上不吃早餐,直接赶到学校,到学生的灶上吃一顿早餐,顺便也感觉一下学校学生早餐的质量。

几十里的路程,由于路况不大好,我们相对起程比较早一些,赶到学校的时候,学生也基本上完了早读。

我一直认为,农村学校只要是有场地,平房要比楼房方便许多。这所学校的教学区就全部了平房,一排排整洁的平顶教室,师生出行方便,卫生清洁方便,房前屋后的花草树木也似乎更加和校舍融为一体。学校依山而建,用我们开玩笑的话,就是有一个非常厚实的背景靠山,山上也因近几年的退耕还林,植被保护相当地好,除了隆冬季节,总充满着一种旺盛的生机。有友人在这里曾经坚守过几年,我就更多地就去关注和感受学校的环境和近年的变化。

本学期,各学校有两件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全力推进的“高效课堂”的构建,着力改变着课堂教学的模式;一是国家补贴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餐。所以每到一校,都会听到一些有关这两方面工作的言论。

在学校的食堂,一边品尝着学校为学生准备的各色各样的早餐,一边也试品政府招标选用后供应商提供的牛奶等营养餐,当然也会不时地关注食堂人员及操作间卫生状况。还有,我们品尝的早餐肯定要比学生平时吃到的早餐丰盛许多,无论是食堂的经营者,还是学校的负责人,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评估组在学校的一顿早餐,肯定会比平时要多一份心思准备的。我们切切在感受到,国家的营养餐,有着许多严格的要求,在为学生提供营养早餐的同时,也为学校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学校带来许多管理和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比如,上边的政策是保证每一个学生每天必须吃到3元的营养早餐,而在财政落后地区,要让边远山区的学校的孩子吃到3元的营养早餐,中标的供应商给学校的运送仅仅限于学区,而边远小学校就需要在运送、操作过程中投入更多学校无法担负的人力和财力,也曾听说有一规模非常小的学校(20人左右)校长为节约运送成本,一次骑摩托车从学区领走了20多个学生两个周的营养鸡蛋,但因路滑摔倒全部破碎,只能自己掏钱为全校学生补偿营养鸡蛋。

在课堂上,因为学校也在按照主管部门的部署,着力推进“高效课堂”,但个别老师的课堂让人多少有些莫名其妙。

听了一位年轻女教师的语文课——《丑小鸭》,可能是对各层面推介的“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解和认识,一上课,老师用非常简洁的几个问题,对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给同学明确下来: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大家怎样对待它?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应该肯定地说,老师在教学目的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几乎没有经过任何的铺垫和准备,老师就要求学生围绕上面的三个问题进行讨论,逐一解决。接下来,老师也没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对课文进行认真地阅读,就开始着手解决这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非常简单,第一名举手的学生就非常顺畅地奉送了一个标准答案:“一个丑小鸭历经艰险终于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天鹅!”可能老师也觉得不会有更准确更标准的回答吧,所以也没再尝试别的同学用另外的方式去描述,直接进入了第二个问题的解决。

应该说,第二个问题是文章的重点,也是老师相对关注的内容。但老师的处理也显得过于粗糙,仅仅叫了一名同学回答之后 ,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把丑小鸭的整个流浪过程和受到的“礼遇”一下子全部抄写在黑板上了。实际上,文章的重点,也没能被关注。

第三个问题,在老师“这个问题很简单”的意识的影响下,有两三个学生大体意思是“丑小鸭的遭遇”作为准确的答案解决了。很可惜,这个问题,本来可以展示学生对文章独特的理解,也是全面检测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环节,老师也是草草结束,随即开始配套练习的完成。

后来从随同听课的学校负责人那里知道,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他们对这位老师进行了认真地帮扶,一时还很难入规。其实,听了这位年轻老师的课,还是觉得对她的指导上有所欠缺,从课堂上看,老师自己是十分用功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出色。就本堂课而言,我认为主要的问题有三点:一是给学生安排任务仓促,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带着问题阅读的时间,就要求讨论,没给足够的讨论时间,又要求学生开始回答问题,老师缺乏等待的心理;二是让学生讨论的要求随意,实际上一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解决,笼统地要求去讨论就显得不太严谨;三是给学生自主发挥的机会较少,可能担心做不到收放自如,老师意识中先入为主的答案一旦出现,就不会再让更多的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因此,只要对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肯定会有很大的进步的。只是,对她的帮助一定要具体,有针对性。相信不远的将来,和她所讲的课文中的丑小鸭一样,她也会变成一只美丽的小天鹅!

打造“高效课堂”,的确任重道远!其实,别说“高效”,要做到“有效”,都很难!!因为有许多课堂,实际是“无效”的!


顶部
洪七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86
精华 0
积分 3759
帖子 634
威望 28
金钱 26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3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7-12-13 18:3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下乡随记(四)

一连几天在阴冷的南部走,加上在非常寒冷的教室里听课,同行的几位都不同程度都有感冒的症状,于是我们决定去比较干燥一点的北部乡镇。来到了鲁家沟初中。

这是一个近年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乡镇,因为总书记曾经光顾过这里,自然倍受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乡镇的书记、镇长也已经有好几任顺利升迁,进入县级领导的行列。在全区而言,这里的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小城镇建设成效显着,全镇有一面积相对较大的平坦川区,种植、养殖都发展较快,因此,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大多很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水,相信随着引洮工程的即将完成,这里还会有一个更快更好的发展。

我们所到的初中学校建设也非常不错,在原有教学楼的基础上,近两年在东西两侧分别修建了学生公寓楼和综合楼,三幢楼围成的课间活动区较为宽敞平整,全部硬化绿化。旧教学楼后的运动场地也还算宽敞。

学校附近处有一古城遗址。相传修筑于宋绍圣四年(1098),故大家称“宋城”,确切来说,叫平西古城。据地方史记载,公元1000年前后,中国版图上出现了北宋、西夏、金等多方割 据的局面,而安定区域正处于上述几方的交界地带,随着军事的需 要,在安定区域内先后修筑了数座军事城堡。而这座位于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南川村关川河西岸的平西古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360米,南北长345米,残高12米,据传,原有一南城门,并有瓮城,东西墙马面各5个,南北墙马面各4个,2003年7月5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工作任务重,我们没有亲身到古城去感受千年前的余韵,听当地的老师们说,真正在那也感受不到任何历史的气息,仅仅也就是一大块平地的四周圈了一圈。

其实在当地人们中有关这个镇子绝好地理位置的传说还有许多,最有趣的要数“七旗八鼓”的独特地貌,仔细观察,小镇夹在南北两个山系的中间,前后的山形地貌的确还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小镇南面,就是号称“七面旗”的地方,山势非常险峻,山脊同方向斜侧延伸到小镇面前的山脚下,排列非常整齐,果真有些战旗猎猎的感觉;再看北面的“八面鼓”,山势相对平缓,在平坦的小镇及向远处延伸的一带,很有规律地排列着五六个大小差不多的圆台形土丘,现在无法考证是天然形成还是人为构筑,还真有些“鼓”的意思。

原本想北乡相对暖和,我们来到这里,没曾想遇到的是此次下乡最冻人的一天。因为学校自己烧的锅炉,在寒假学校放学后就停炉,但由于水没有及时排除,管道冻坏,开学后没能及时修复,所以全校就没再供暖。而为了节约开支,校长带头,全校师生都禁用电暖等设施,所以不像在其他学校,教室或者会议室冻了的时候,还可以到校长或者老师们的办公室暖和一下,而在这里,所有的房子都一样的冰冷。我就想,这么寒冷,住校的孩子们晚上怎么钻进那冰窟窿一样的被窝?!

但毕竟是楼房,校舍宽敞明亮,干燥整洁,在教室听课并没有感到寒冷,大概是教室里有三十多个孩子相互温暖的缘故吧!

一位中年教师的语文课,紧紧围绕学生的阅读理解,层次分明,有序推进,总体上也在积极地尝试高效,但在学生分组讨论环节,有较为明显的刻意而为的痕迹,特别是对小组合作,虽然有分组,有讨论,但无论是老师的要求和评价,还是学生的回答和展示,都不能表明当时学生回答代表的是自己个人的想法和思考,究竟还是整个小组的意见和看法,是刚刚开始的讨论,还是小组讨论的结果。所以,小组讨论仍然浮于表象。

顶部
洪七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86
精华 0
积分 3759
帖子 634
威望 28
金钱 26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3
状态 离线
下乡随记(五)

到御风初中的时候,我们没有听第一节课,而是选择了第二节课。这里属于本区的北部山区,地势较高,通往这里的公路从山脚盘旋而上,一路沿着北山上行,视野非常开阔,真正体会到山大沟深的真实含义。但由于地广人稀的缘故,这里的农民兄弟勤劳淳朴,在政府种植结构调整的政策指导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收成连年增长,所以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并不比南部甚至一些川区人们的生活逊色。这里原本是一个独立的山区乡,前几年搞乡镇合并,就归到另一个乡镇管了,而初中所在地,是原乡政府所在地。

车辆进入学校,因地处南向山顶,年初较为丰富的降雪仍然没有消融,校园依然是冬天的景象:老师正地指导学生清理校园的雪堆,校园前方树木里到处还是厚厚的积雪。

学校的张校长是任职多年的老校长了,工作认真,管理严谨,由于学校因各种原因没能列入寄宿制学校的范围,但学校仍然有几十名学生在校寄宿。当然,未能列入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寄宿学校,虽然学校想了许多办法,自己建了宿舍和食堂,但食堂面积小,条件简陋,宿舍简易,设备陈旧,并且那些作为学生宿舍的房屋,严重漏雨,房屋顶棚上布满星星点点的水珠,加上地面是学生洗刷洒落的水渍,学生宿舍内潮湿阴冷。另据了解,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春季开学后基本没有给学生宿舍提供取暖的设备,加上年初又降雪丰富,天气寒冷,因此,当我在校长的陪同下,进入学生宿舍的时候,感觉异常阴冷,看到有几个感冒的孩子,蜷缩在冰冷的被窝里,我摸摸孩子既薄又短的褥子,再摸摸他们依然发烫的额头,虽然听说孩子们在班主任的陪护下都已经吃药打针了,可还是不由怀想起自己小时候艰难求学的情景,也想到这些孩子家长对于子女们上学求知的期待与希望,心头顿生一种莫名的沉重,只能回头叮嘱同行的校长和主任,一定多想办法,竭尽全力,多多关爱孩子们,特别是对那些远离父母住校求学而又身体不适的孩子。

同样听了一节课,老师、学生的表现让人振奋,一位姓郭的老师一堂《与朱元思书》上得非常得体,无论是老师对整体教材的把握,还是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教学重点的突出,还是教学问题的设计,都非常合理在结合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更为欣喜的是,整个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动参与着,对于同学的认识、理解、解答,随时会有其他的同伴很自然地进行补充、纠正甚至反驳。因此,再怀想前一阵看到的孩子们在阴冷的宿舍里即艰苦的学习环境,忽然有了对“寒门学子”的感慨,也许正因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才更能够体会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内涵,也才理能够萌生刻苦学习的毅力和决心。

当天的天气非常晴朗,阳光明媚,城区、川区早已不见了雪的踪迹,而在这清静的山区,眼瞅着校园不远处的柏油马路上,积雪融化后,一股雪水闪着鳞光流向远处,让人感觉到一种少有的亲切和轻松。中午时候,有好多孩子在食堂打了饭,就干脆不回宿舍,在温暖阳光照射的下的教室门前,边说笑,边吃饭,边晒太阳。

下午,和学生座谈的时候,我们和学生每人拿一条小板凳,坐在教室门前温暖的阳光下,非常轻松地谈论各种各样的话题。

我当时就在想,同行的其他几位都有同样的感慨:虽然这所学校的条件非常艰苦,但给我们的感觉是这里的孩子们却非常地阳光,非常地乐观,非常地开朗,这种阳光、乐观和开朗,不仅表现在课堂答问的主动与积极上,也体现在与人交谈过程的率真与自信上。

这一天,留在我印象中最深的一个词,那就是“阳光”,这阳光,既有北寒山区里晒融积雪的温暖阳光,也有艰苦环境中孩子生活及性格中积极向上的阳光,也有我们和那些孩子及家长心中充满希望的阳光!


顶部
洪七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86
精华 0
积分 3759
帖子 634
威望 28
金钱 26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3
状态 离线
下乡随记(六)

巉口是一个名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来商贾云集、贸易繁荣。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她是西汉时设置官颁标准器和国家屯粮之所,宋元时期在这里设安西城,明清两代在这里设巡检司,北宋时期有“巉口关”之称,流传至今,得名巉口。巉口镇位于安定区北部,南距定西城区19公里,东距省城兰州79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境内古迹丰富,人文荟萃,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新莽权衡”出土于此地,且在镇区内广泛分布着汉墓群和古安西城遗址。

在巉口这个文化古镇,我们一行先后到景泉初中和赵家铺学校。景泉初中地处北部山区,是2004年撤乡建镇时原景家泉乡并入,与车道岭林场毗邻,沿着改道后早已废弃的一段原312国道蜿蜒上行,路的两旁是北部山区少见的林木,虽然春的气息尚远,到处还是干枝枯叶,但仍然有别于其他山路的裸露与单调,时不时有一两只外表华丽的野鸡从眼前慌恐地掠过,或者有一只野兔慌乱地奔蹿,引得大家一阵阵惊叹。足见这里地表植被保护得的确与众不同了。

我告诉大家,早在20年前,我曾在这里整整地待过四个月。那时我还在学校当老师,但因为工作上安排上的事情,感觉心情不舒畅,又逢县上从各学校抽调人员参与工作组,到各基层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我便报名,到景家泉乡各单位参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因为一时头脑发热来到这里,同一工作组仅仅4人,且两位是年龄较长的单位领导,一位是县电视台的台长,一位是县工会的主席,另加我和区财政局一位年轻的干部。说透了,那次“社教”活动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工作任务,尤其是我们搞机关社教的,最多就是组织某一单位为数不多的几名干部职工开两次极为形式主义的会议,更多的时间是在驻地闲待着。实际上我们的到来给基层带来了许多的麻烦,只是碍于这是当时从上至下的政治任务,没有哪一个领导或者干部职工表露出我们添乱的意思。最大的问题是吃饭,其次是住宿。因为山区乡镇,本就没什么多少的机关单位,加上当时景家泉乡政府刚刚搬迁到新修国道旁,距离其他的单位(也就卫生院、信用社、供销社、学区,再加上车道岭林场)相对又远,所以我们被安排在供销社的招待所住宿,两个人一间房,倒也方便。只是吃饭很不方便,时常发生严重的危机。记得有次我们几个回家后再去山上的时候,从城里卖了一点菜,准备在住宿的房间里自己做饭,感觉缺这少那,非常不方便,我还给大家讲笑话,惹得几位笑得前仰后翻。记得我这样讲的:可惜咱没油嘛,要是有油了,咱就赊一些面,借一下隔壁人家的锅,到他们的火炉上做些油饼吃!

实在无聊的时候,我会一个人走到住地不远处的一片杏树木,欣赏眼前一大片由绿变红、变黄的五彩树叶,感觉很有诗意,可惜自己才学浅,无法准确地表达。有时候,我还会坐在树木的地沿上,感受着秋日温暖的阳光,想自己还不成熟的心事,也特别地惬意。

后来,我还多次下乡来过这里,所以我就给同行的几位介绍这里的传说和要闻,什么当年胡耀邦总书记曾到这里的那户人家,什么这里有个小地名“打狼咀”的传说等等。

早就耳闻目睹,景象初中办得很不错,曾经多次因管理规范和质量优异得到过区上的表彰奖励,我们进入校园也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处处有育人的良好氛围。在这里我听了一节物理课,年轻老师上的,课题是《密度在生活中的运用》。其实我私下和朋友们闲聊的时候还说过一些比较偏激的话,认为现行的教育没有针对大多数学生将来的发展确立目标,而仅仅是一种盯住个别学生,为了考试,为了升学的课程学习,许多学生学过的英语、物理、化学知识差不多终生都很少用到。当然这只是争嘴时候图口舌之快,肯定有些以一概全,但事实上“学以致用”是一句空话。本来这位老师的物理课就应该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真正把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可惜老师总是无法超越以往教学的窠臼,把本可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解决的问题,讲得学生迷迷糊糊,不知所然。课后,我针对本节课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把各学科的老师,特别是理、化、生老师要充分发挥实验设备的优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眼观察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识的想法及时地告诉了学校领导。

和前几次一样,我们也是在学校的食堂吃的午饭,感觉很舒服,标准的家常饭,既能吃好,还不研磨时间,更重要的是也不给学校更多的负担和麻烦。

赵家铺学校正在新建综合楼,属于明德项目。由于这是一所九年制学校,按照布局结构调整规划,过两年初中部将被撤并,所以去年“两基”迎国检时统一配备的理、化、生实验仪器也没能争取到,因此,学校的实验基本上处于停止状态,一没器材药品,二没场所。

顶部
洪七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86
精华 0
积分 3759
帖子 634
威望 28
金钱 26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3
状态 离线
下乡随记(七)

这天,我们要去的是称钩,关于这个地名的由来,有先者做过历史的考证,据说,元明清设驿站于此。明弘治十八年(1505)彭泽由兰州去京城经此,有《称钩驿晓发》诗,有句:“旗翻古道邮亭晓,草起西风陇树秋”。清季张荫桓谪戍新疆经此,有《秤钩驿馆》,诗中写道:“蛇形荒驿秤钩尖,苦水煎茶不假盐”。古城东西长376米、南北宽122米,最高处13米,夯层7—30厘米,基宽10米、顶宽3.5米,有东西两门。明代此处有外省安置户十余家,皆前代簪缨之裔谪戍于此者。其中“黄谏,安置户,中鼎甲任翰林学士,原籍南京人”。林则徐在所着《林则徐日记》谓:“此驿所以得名,以路形湾曲也”。实地考察其路形与山形相符,当地人以北山为主山,其山自北端车道岭延伸到称钩驿山下,再折向东之梁家坪,走向弯曲似称钩。驿站地处“称钩”弯曲处,故原名称钩湾。现简称称钩。此处关帝庙原有咸丰四年五月造铁旗杆二,高二丈、直径二寸、上有飞鸟、二斗四旗、九面风铃、一龙二马、狮座,铸造工艺精细,为陇中罕见文物,惜已毁之。称钩驿,是古老“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过去,这里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严酷,诗人刘鹗曾写《宿称钩驿》诗云:“乱峰丛杂一孤村,地僻秋高易断魂。流水涔涔咸且苦,夕阳惨惨淡而昏。邮亭房古狼窥壁,山市人稀鬼叩门。到此几疑生气尽,放臣心绪复何言。”这是过去称钩驿的真是写照。

这是说的称钩过去的历史传说和文化积淀。今日的称钩驿依然是通往兰州的咽喉,有三座大桥飞架东西。一条高速公路大桥西去,穿越堡子川隧道,可进入榆中,通往兰州;东去可到平凉,南去经定西可到通渭,秦安,天水。一条新修的陇海铁路二线大桥,从原称钩驿古城的心脏穿越而过。一条原陇海铁路大桥,今改作定西通往称钩驿镇的县乡通道大桥。借助交通便利、历史久远的优势,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快小城镇、梯田、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投资,改善全镇教学环境,多数学校完成整体搬迁或排危改建,卫生、通信等社会公共事业蓬勃发展。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称钩初中(当时叫周家河学校)是全县初中的一面旗帜,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从这里考上师范、中专,让其他地方初级中学的校长教师倍感压力。只是近年,这所学校的发展进入一个低谷期,先后几任校长都经过几多的努力,依然没能从根本上扭转被动发展的局面。而现在这位年前新任的校长,倒是在其他学校颇有些成就,所有的人都在期待他的新作为。

穿过喧嚣吵闹的街道,进乎是挤在校门,才有少许的安静。我忽然有种这所学校“闹中求静”的感慨。在校园四处处走走,作为教育工作者,真有些哭笑不得,这里先后几任乡镇领导,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政绩突出,小镇的街道在“小城镇建设”迅猛地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地延伸,两旁的小洋楼也是鳞次栉比,颇为壮观,但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却不敢恭维,学校作为国有资产,却总被很严酷地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最大的贡献的牺牲,一次次被蚕食挤占。更让人尴尬的则是学校临街的地皮被征后,基本都卖给私人,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楼,外租给各色人员,开铺子、开饭馆,而从面向学校开启的窗户里,时不时传过来的吵杂声音、菜饭味道,严重干扰和影响着学生上课的情绪。

总体上,这所学校校园面积非常狭小,加上临街两边数次被蚕食,空间严重不足,教师办公用房、教学辅助用房都异常紧张:会议室、图书室、阅览室共用一室;物理仪器室、档案室共用一室;生物、化学仪器室也是共用一室。特别是一排教师办公室非常破旧,且十分拥挤。

当然,在学校我们也切切地感受到了发展的后劲,比如学校新的综合楼正在主管部门的关注下立项规划,比如学校新任校长在教师的考核考勤等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开始全面的规范和加强,比如学校有一些年轻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在教学常规环节方面进行非常认真细致地钻研和探讨;比如学校的孩子们大多聪慧开朗且乐观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相信不远的明天,学校的发展会在古驿站厚实的文化积淀上再添异常靓丽的一页。


顶部
洪七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86
精华 0
积分 3759
帖子 634
威望 28
金钱 26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3
状态 离线
下乡随记(八)

接下来,我们去的是最为边远的白碌初中。白碌乡位于安定区最北部,距安定城区83公里,与榆中、会宁两县相接壤,境内山峁起伏,沟壑纵横,属我区典型的山区乡镇。人口密度29.5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15.42亩。这里十年九旱,广种薄收,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前些年老百姓靠为数不多的水窖集雨生存,遇到大旱年景,人畜饮水更是难上加难。后来甘肃实施“121”工程,大多数农家都挖了水窖,感化了集雨场地,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午到较大缓解。白碌乡政府东北二里许有白碌碡沟,相传古代沟内一户人家因有一颗白碌碡场而致富,清以来当地人称这里为白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设白碌乡,地名沿称至今。

对白碌的第一印象,是1992年10月8日,武汉航空公司的一架旅游包机在白碌乡平定小学附近坠毁,这架旅游包机于当日从兰州中川机场起飞,飞往陕西省户县,机上共有乘客28人,其中台湾客人11人、西欧客人14人、大陆乘客3人;还有机组人员7人。事故发生后当场死亡 13人、重伤4人。而事发附近平定小学的师生在一位姓史的校长带领下,冒着风雨给予了最为及时的人道主义救援,紧急向有关单位呼救,为抢救伤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是因此事件,后来促成了台湾郑铭家先生(当年平定空难的幸存者之一)捐资重新修建了白碌平定小学,特别是在新建学校落成当天的典礼上,他动情地讲,自己“第一次来这里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幸亏白碌平定的师生及时救助,才保存了生命,第二次专程坐火车汽车来的,是为了表达曾经给予他帮助的白碌平定小学的师生和附近乡亲们的感激之情”,让在场的各界人士非常感慨,也增进了两岸同胞的情谊,一时传为佳话。

对白碌的另一印象,则是听说白碌乡有一位单身老人叫王永瑞。他用二十多年的时间绿化了600多亩荒山,种了数万棵树。有人统计过,在西北种的树比他多的人大有人在,但独自一人治理大面积的荒山,搞如此大工程的,唯他一人。听说王永瑞老人是个曾经挨饿受苦,又遭受妻离子散打击的汉子,可在种树中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

我刚到教育局工作的时候,对白碌的了解,都是单位的老前辈们灌输的,印象最深的那就是白碌非常边远,因为时常会听到个别领导对一些老师和干部时不时“谁不好好工作就要发配到白碌”的威胁和恐吓;再一个就是那里的土质非常好,老百姓大多住的是冬暖夏凉的窑洞。后来多次到白碌下乡,虽然觉得远一些,但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和落后。现在,到白碌全程都是柏油路,感觉和到其他乡镇下乡也没什么大的区别。当然,在白碌,我住过老师家的窑洞,这在其他的乡镇下乡过程中是没有体验过的。

初中建在一个山梁上,也是当地可以用人力和机械平整出来的最大的平坦场地了。顺着山梁的地势,校园狭长,走进校门,中间上一条一直通向校园最后操场的主马路,两旁依此排列着七八排整齐的校舍,路旁是整齐的树木,绿化带的花草还没有变绿。整体感觉,校园整齐简洁。

白碌可算得上真正的地广人稀,全乡的初中小学学生数不足500,因此,这所学校的规模也是日渐萎缩,现有学生仅180人。无论我们到哪一个教室听课,都感觉特别在宽敞,颇有些大城市小班化的氛围。在课堂,我们同样感受到这里的老师和全区其他学校的老师一样,正在全力地构建着新型的教学模式,追求高效的课堂。和其他学校一样,老师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小组的构建和评价,对所谓的导学案的使用,都还有一种逐步规范的过程。对能够坚守在这样的边远山区的老师,我更多的是敬佩和感激。

因为乡政府所在地也没有什么较多的单位和商铺,据说也没有象样的饭馆,我们的午饭和晚饭都是在学校的食堂吃的,味道还不错。

顶部
洪七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86
精华 0
积分 3759
帖子 634
威望 28
金钱 26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3
状态 离线
下乡随记(九)

下一站,去葛家岔。有关葛家岔的重大印象,阅读定西党史资料的时候,了解到红军在定西境内时,曾经在葛家岔有一场局部战斗。1936年10月26日,红四军十师三十六团在定西北部葛家岔乡休整时同国民党新编第一军刘宝堂之十一旅展开战斗。战斗从下午一直战至27日凌晨,又移至大营山梁苦斗一天。28日,两军又在黑营峰大墩梁一带对垒。红三十六团占据有利地势,敌人始终处于挨打地位。红军接连打退敌人三次进攻,略有伤亡,而敌军损失残重。最后,红军发起总反攻,敌军招架不住,落荒而逃。

另外,几年前,甘肃籍地产大亨潘石屹曾代表自己和联想集团的总裁杨元庆到这里给学校捐赠了100台联想电脑,并写了一篇博文——《去中国最贫困的乡——葛家岔》,引起上上下下一番对如何帮扶贫困的讨论。

而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葛家岔是边远的象征,也好象是呼呼大北风的发源地。在我而言,其实去葛家岔也非常地便捷。清一色的柏油路,经过几个盘旋蜿蜒的山路,也就很快能够到达。我多次到过葛家岔,记得小学附近还有一座庙宇,听说是城隍的庙宇,我倒是没有打听清楚其中的来由,不过那座庙门前的台阶非常地陡峭,颇有些壮观。

葛家岔是个山区小镇,但初中学校的规模并不小,即使在学生日渐减少的目前,仍然有400多学生,学校管理严谨规范,教育教学秩序良好,依山而建的校舍也整齐大方,校园各种宣传标语图片主题明确,特色鲜明。

在一班教室里听课时,也看到了几代领导人有关教育或做人的名言,如毛泽东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的“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胡锦涛的“发展信息科学,造福国家和人民。”领袖的希望和要求中,也体现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刚好,我又听了一节历史课,讲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失误》,而老师着重讲的是“政治工作上的失误”,即“文化大革命十年”。实际上本节课的内容老师相对比较熟悉,也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导学资料,内容也比较全面,但是系统性不够强,没有抓住核心,层次感也不强。总体上虽然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主线分析,但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解读不到位。而事实上对这一段历史的成因要进行细致地分析,也不是一段话、几个事件所能说明的,因此,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通过加强课外阅读,来不断地诠释历史的真实。因此在听课笔记上,在认真分析老师学生活动之后,我记下了几点不足:一是对学习小组的作用发挥没能进行有效地引导;二是对教学内容的归纳整理还有所欠缺;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理还嫌粗放。

在这些规模较大的山区初中,最大的优势就是教师队伍,象这所学校43名教师中,本科学历30人,特别是近年来一批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学校,教师结构得到彻底优化。


顶部
洪七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386
精华 0
积分 3759
帖子 634
威望 28
金钱 26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9-3
状态 离线
下乡随记(十)

接下来,去新集。

据说,在新集乡也有许铁堂的祠庙。许公,名珌,字天玉,号铁堂,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福建侯官县(今福州闽候县)人。崇祯十二年中乙卯科乡试,康熙四年,被朝廷选授为巩昌府安定知县,任期三年。在任期间,重教兴学,架桥铺路,教化民风,深入偏远山区,体查民情,乐善好施,关爱百姓,深受百姓的拥戴和称颂。据传,每逢清明之日,历任县官率士民百姓,簇拥定西城隍轿仗,备抬酒肴,撰写祭文前往许公墓地祭祀,一直延续至1946年。作为一名“七品官耳”,能享受如此冥福殊荣,在福建历史上,惟独许铁堂一人。300多年来,许铁堂在定西历史上声名赫赫,清誉不衰,其盛德于世代百姓口碑相传。许公的一生勤廉为民、乐善好施、体察民情、关爱百姓,是清政廉洁的典范。

我感觉,原先所说的新集乡的许铁堂祠堂,就应该在新集丰旺山,又称兴隆寺,据传,先有兴隆寺,后有铁木山。始建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与城隍文天祥同时供奉三霄(又称感应随世三仙姑,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三位仙女,为财神爷赵公明的三个妹妹,被民间与道教尊奉为主司“福星”、“财星”、“送子”的三位仙姑正神)、药王、文昌(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四大英、三大观音圣母。毁于同治六年(1867年)回乱,后道光年间恢复,又毁于1958年反封建迷信、大跃进运动、1963年社会主义路线教育和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于1980年左右先后重建,庙貌辉煌,出阁架斗,座落有致,但再未给城隍爷文天祥塑像。每年三月十九、六月十九山会期间,敬奉灵位,上表行文,祭祀答报,香火旺盛,祈民如云。

当年(九十年代中)我初到新集下乡,路过兴隆寺,就为边远山村有如此宏伟的庙宇而惊叹,听说寺庙的建设以及从山顶的公路到山脚下通往寺里的盘山大路开挖,用的都是香火钱,更惊讶的是一些有关建庙过程中的传说。比如有些建庙用的椽檩都是从外地林区运来,很多情况下,都是过路的顺车一段一段代运而来。据说只要在木料上用一块硬纸牌或者什么注明是运往丰旺山建庙所用,总会有过路的顺车自觉地捎代一程,然后卸放到路旁,仍然放后标注,就会又另外的车辆再往前捎一程,几经周转,用料慢慢都运到偏远的丰旺山来。当然,也不确切究竟用这样的方式运送了多少建庙材料,但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丰旺山香火的旺盛。

在我的印象中,新集的教育一直比较发达,从这里走出农门的学子也特别多。目前,在城区各单位工作的新集籍人士也非常多。

我们所到的新集、坪塬两所初中学校都办得很有特色。新集初中依山而建,教学中心区分上、中、下三园,整洁美观,师生生活设施和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在所有学校规模连年缩减的情况下,一所农村山区学校依然保持近500人的办学规模,本就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多年来,他们秉承“规范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目标,校园文化建设有声有色,教育资源得到最大优化。学校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相对分离,布局合理,“三风”及办学理念标志醒目,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方向和质量意识;进入校园,横幅、橱窗、板报、专栏、宣传画等主题明确,启迪心灵,传承文明,育人氛围厚实,课间秩序井然,师生举止文明;教室布置协调得体,整洁舒适(特别是每间教室前方悬挂的钟表,时刻唤醒学生珍惜时间,绝不虚度年华;而班务栏中悬挂直尺圆规,寓意做人做事严守规则,正直诚实;窗台摆放鲜花,象征热爱生活,求美求趣)。总体上,学校集美化、净化、绿化、文化于一体,育人环境整洁,和谐,人文,愉悦,周边环境安定。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学校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新星文学社”,创办《新星》校刊;2004年创办校园广播之声;2009年创建并开通校园网站;2010年创办《新中校报》,学校文化氛围浓厚,办学品位较高。而现有教师45人,师生比1:11,以“爱生善教,敬业奉献”的教风,专业能力较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优秀教师比例高,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平均年龄32岁,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劲头足,势头好,潜力大。

而坪塬初中,选址在一个温暖避风的山湾,地势相对平缓,也是依地势分级建设,使校区自然分离成教学、活动两块。这所学校的各班的教室布置充满个性,每班有自己的班微、班级公约和班训,还有班主任寄语。在山区其他学校较为少见,也体现了学校管理层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方面的良苦用心。我听课的九年级3班,老师的一堂历史课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讨论,整节课设计精细,流程清晰,目标任务完成得很好。同时观察到班务栏中的班训为“勤,谨,静,净”,班主任寄语是:“拼搏的汗水,放射的是事业的光芒;奋斗的年华,洋溢的是人生的欢歌。”特别是教室一侧的墙上,装饰有一棵大大的“善行树”,上面记录着孩子们每一个前进的脚步。而后又转了几间教室,感觉虽多少略嫌花哨,但总体布置都很有创意。

在和同学们交谈的时候,感觉孩子们参与的意识非常强,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让我想起听课那个班级墙上的一句宣传话:“最有效的方法是参与,最有力的回答是行动。”也许,学生真正地领悟了这样的名言的真谛。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5-17 10:55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83239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