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的艺术情结
——刘伟肖像剪纸浅谈
张 隽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友人的书房见到几幅毛泽东主席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肖像剪纸。这一组剪纸,能够抓住领袖人物特有的气质、特征,又能做到线条的连接自然、在整体上突出了形象的轮廓特征,强调了人物肖像的逼真传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事后又闻说,他在毛泽东主席诞辰108周年而创作的108幅肖像剪纸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领袖肖像的剪纸,最初是在1966年,由专业和业余美术工作者参加、创作了一大批黑白木刻肖像和剪纸肖像,可以说这是文化人剪纸肖像的发端。嘉德1997年秋季拍卖会上,一组1966年的红太阳剪纸,估价人民币6—10万元,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远远超出了收藏者所料。赏读友人书房的肖像剪纸,才知道作者是定西卫校一位讲授人体解剖学的高级讲师。在业务上勤奋好学,曾获中医学和生物学双本科学历,理学学士学位。主持和参加编写了《临床病例解剖学分析》、《人体解剖学学习指南》等多本专业教学参考书,有多篇论文在国家一级专业刊物发表,连续三届荣获学校教研、科研成果一等奖。一位手握解剖刀的医生,同时又拿起一把艺术的剪刀,那剪不断的艺术情结,使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意。更敬佩他独具剪纸艺术的慧眼,对中国造型艺术于客观物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和作者刘伟渐渐地接触频繁,有机会看到他大量的肖像剪纸,通过作品的赏析,更加深了对刘伟剪纸艺术的认识。
首先,他的肖像剪纸艺术取材广泛,从普通老百姓到部门领导;从身边的朋友同事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艺苑的书画家到文坛的巨匠,直至意大利、荷兰、美国等国外友人。无论男女老幼,性格特征,都能够剪得形象逼真,造型生动。其二他剪得勤,剪得快,勤快使他的剪纸艺术不断深化、完善。作者在对中国剪纸艺术的基本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加上主观情感和特有的审美观,通过统一、取舍、夸张、变形,似于肖像,又超脱肖像,最后成为有秩序有规则有装饰性的剪纸艺术形象。他给荷兰友人英利格女士剪的一副肖像,那种典型的欧洲妇女的神态,跃然纸上,使人看了比自然人更美,完全是一种经过艺术夸张的独特美。据说这位女士回国后将其肖像装框悬于寝室,深得她的同事和朋友的赞许,称其为“中国一绝”。多年来英利格女士常有书信、电子邮件来往,保持联系,使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远涉重洋,架起艺术传播的桥梁。
最近,刘伟又把审美视野扩展到人物肖像主题性的剪纸艺术探索中。他将四川重庆歌乐山下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参观所得的材料加工整理,剪出了一组“红岩英雄人物群像”。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江姐)、许晓轩(云峰)、陈然等一系列革命烈士的形象通过中国剪纸的基本特征表现出来。“故国山河壮,群情尽望春;‘英雄’夸统一,后笑是何人?”捧读罗世文1946年10月18日临难前朗诵于白公馆的遗诗,更加深了对红岩主题剪纸的深刻认识。这组群像,他有意识的注意剪纸的繁简处理和版画黑白构成的关系,在选材和创作方法上都有新的突破。简练不是简单,而是细节的刻划,疏密和空间的安排。剪纸艺术受材料和表现力的限制,往往在表现客观对象时需要以高度概括的方法来处理繁杂零乱的自然物象,在这组群像中,作者善于用简洁、明快、朴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特征、历史风貌,经过删减,保留最重要、最传神、最本质的部分。所谓的“削尽繁冗留清瘦”就是这个道理。剪纸艺术本身有着“千刻不落方为巧,万剪不断始见奇”的特点,所以每一幅作品要很好的掌握连接和空间疏密的关系,不但要注意运用平面构图中的规律,还要注意视觉中出现的黑、白、灰三种调子,把线条的粗细对比、疏密对比、聚散关系通过造型巧妙的联结在一起,方能达到作品主题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线是剪纸艺术的语言, 它可以分割空间,而空间又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线条的粗细长短变化,展现了虚 灵的空间,形成剪纸艺术的美的意趣。刘伟把中国画线描的变化、黑白木刻的明暗、图案装饰的趣味综合为剪纸艺术的语汇,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传递着剪纸艺术求变求新的信息。他又在谋划着剪刻一组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群体肖像,
刘伟与外国友人在一起2004-8
以弘扬他们科技兴国的献身精神。刘伟的肖像剪纸界定在“主题性”这个大框架中,将剪纸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机的统一起来,无疑是一个成功的选择。剪纸艺术如何开创新局面,讴歌伟大的时代,弘扬民族精神,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既然选择了这个课题,答案是不会遥远的。学艺之本,贵在有心、有识、有胆、有恒。无心则奇思不出;无识则难以取舍;无胆则畏缩不前;无恒则半途而废。在我的印象中,刘伟是一个深得学艺之本的青年后学者,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执着追求,不断探索,善于交游。从学一家到博涉多家,悟“道”而得“道”。
2003年8月5日,刘伟利用暑假休息之际,专程到山东烟台栖霞市拜访了中国民间剪纸协会理事、青年剪纸艺术家栾淑荣。早在中央电视台《中华一绝》栏目中看过她的剪纸艺术介绍,这个被中国剪纸界称为“中国神剪”的栾淑荣,眼前已是高位截瘫的病瘫人。然而她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从黄土地远道而来的刘伟,在栖霞市相识的日子里,他亲眼目睹了栾淑荣沉重的剪纸里程,也饱览了栾淑荣一件件获奖的剪纸艺术精品,特别是其中《国花》、《农家乐》、《窗花》等作品在德国被印刷成明信片,发行量达100多万张,首创剪纸界的奇迹,最后德国剪纸专家杨森夫妇又买下栾淑荣作品在国外展出和出版发行的所有版权。这一事实,更激发了刘伟对艺术剪纸走向世界的信心。相处是短暂的,记忆是永恒的。在离别烟台时,刘伟为栾淑荣剪了一幅肖像,栾淑荣则将在国内获奖和国外出版发行的精品成套的赠给刘伟,并意味深长地送给他两把剪刀,这是拿得起放不下的两把剪刀,是共勉,也是期待。这次烟台之行,更坚定了刘伟对剪纸艺术的信念。他从栾淑荣这个世纪同龄人身上,看到了因残废而艺徒负心、丈夫叛离的人生悲剧,也看到艺术燃炽的生命火光。他手中的两把刀,一把解剖着人生的丑恶善美,一把裁剪着艺术的千姿百态,他的人生是很充实的。很多文化艺术圈内的知名人士看了他的肖像剪纸,给予真诚的赞评。八十六岁 高龄的著名人物画家,中央美院教授李琦先生看了刘伟剪的邓小平肖像后,亲笔复信,给予鼓励。并附他创作的国画“我们的总设计师”所印的特种邮票,寄赠给刘伟。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对他的肖像剪纸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原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说:“这是中国一绝,可以走向世界”。中国著名篆刻家、书法家李刚田赠题:“具慧灵心、剪众生相”。原空军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书法家孟繁锦题辞:“一剪神功万象殊”。山西省文联主席赵望进题辞:“情凝一剪、心裁百相”。来定西献艺的北京书法家王祥之、画家石澍看了刘伟的肖像剪纸,联名相赠一联:“慧眼观百草行针侧映天光卅年理;奇刀摄千神入纸平贴世象一色呈”。刘伟的肖像剪纸博得艺术家们的珍爱,并视为艺术肖像印在个人的名片上、书画集简介中,这无疑是一种真诚的赞许。凡来定西交流的艺术家,都因一幅肖像剪纸和刘伟结缘,保持着艺术的切磋和联系。他的作品从黄土地流传到全国,流传到国外。2002年12月29日由中共定西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主办的“刘伟人物肖像剪纸展览”,赢得社会广泛好评,甘肃电视台“陇上人家”专栏进行了专题报道。
刘伟还年轻,人生的道路和剪纸艺术的里程还很漫长,希望今后加强“刀外功”的学习,继承民间剪纸艺术的传统精华,深刻领悟中国人物画线描的变化,黑白木刻的明暗关系,图案装饰的意趣,这些与剪纸艺术紧密相关的艺术门类,对一个文化型剪纸艺术者是至关重要的。要闯出一条文人剪纸艺术的新路,必须要有自己的语言形式。国画讲究“墨韵”、版画讲究“刀味”、剪纸讲究“刀法纸感”。凭着刘伟的悟性和慧眼,那执着而剪不断的艺术情结,我坚信会剪出一个文人剪纸艺术的新天地。
人生和艺术一样,都是一个过程,一种期待与奋斗。
癸未中秋节于三无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