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乐善忠义班”代代相传
龙井茶
举人
Rank: 3Rank: 3


UID 1265
精华 0
积分 2015
帖子 518
威望 53
金钱 941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3-3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12:3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乐善忠义班”代代相传

位于高台县城西15公里的宣化镇乐善村自古以来就以“戏剧之乡”着称,成立于明洪武十一年、曾经红极一时的戏班子“乐善忠义班”代代相传,至今仍活跃在乡间。

古老的秦腔戏班子

今年70岁的盛世祥曾担任乐善剧团团长29年,如今是乐善忠义班的台柱子。3月7日,记者慕名前往乐善村,见到了盛世祥,因长期演戏,老人生性乐观,精神矍铄。

“如今我是剧团最年长的人,现在剧团的演员全是我的徒弟。”盛世祥说,他从13岁开始参加乐善剧团,磕头拜师学戏,剧团师承关系非常严格。“我们剧团一代一代都是这样传承下来的。”现任剧团团长郭万银笑着说。

“乐善忠义班长期留存至今,一套古老的制度也被沿袭下来。”张掖市委党校副校长任积泉告诉记者,乐善剧团拜庄王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每次演出之前,剧团都要把庄王爷供奉起来,上香磕头,然后才化妆演戏。戏班子演出的剧目也有严格规定,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演《出五关》,四月初八演《求雨戏三湖》,剧团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五月十三这一天,不管剧团演员在什么地方,都必须得赶回来演《出五关》。”盛世祥说。

盛世祥告诉记者,他听师傅说过,“乐善忠义班”成立于明朝洪武十一年,现在所沿用的化妆用眉子碗和演出前跪拜的庄王爷均为师傅所传承,目前还在使用。上世纪80年代有人考证,剧团的眉子碗有200多年历史,而木质的庄王爷据其师傅说是剧团成立之时的物品,照此计算也有600多年的历史。

史志中的乐善戏班

3月22日,记者在河西学院逸夫图书馆存书《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综述》中看到,明洪武五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奉诏开创河西,驻军于镇夷城(今高台县红沙崖乡沙河村马营岗子),随着屯田戍边规模不断发展,也有大量内地移民流入,其中包括一些半农半艺的艺人,高台县宣化乡乐善堡(俗称大寨子)戏班,就是由这些艺人组成的,该戏班创建年代无法考证。据当地艺人讲,乐善堡人系由山西迁移而来,来时就带有锣鼓、戏箱。

1953年,该县开展破除迷信活动,毁神拆庙,在拉倒乐善堡关帝庙(清道光二年1822年建)前旗杆时,从杆顶灯匣中发现忠义班账簿一本,上面有“洪武十一年整建乐善忠义班”字样,此簿现已遗失。但当时见到此簿的殷贵廷、刘兴和等见证人仍健在。1957年5月,甘肃省文化局陈光等也曾在乐善堡做过长达四十天的调查,确认这个当时由当地村民组成的戏班“是可信的”。

《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班社与剧团》更为清楚地记述道:“因好乐(唱戏)、好善(信佛)之民俗相沿未改,故堡名‘乐善’,戏班子亦名‘乐善’。又因为乐善班是亦农亦艺、以艺为主的江湖班子,故又称‘乐善忠义班’”。

天下“第一秦腔戏班”

任积泉日前专门前往高台县对乐善忠义班的历史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他告诉记者,从史料、文物、演出习俗等方面考证,乐善班的成立时间比戏剧界公认的秦腔形成年代早了200多年。因此,乐善忠义班堪称“天下第一秦腔戏班”。

据任积泉介绍,曾有专家提出秦腔形成的年代应为明朝中叶,这个论点为众多戏剧界公认,原因是发现明万历(1573—1620)抄本《钵中莲》传奇中有唱“西秦腔二犯”一调,说明那时西秦腔已经走到江南。这也是“秦腔”一词首次被发现。因此,各种有关“秦腔”论着,谈起秦腔形成年代皆论定为:万历年间。而忠义班账簿的发现,则足足将秦腔形成年代向前推进了200年。

记者从《乐善村志》上了解到,乐善剧团从明洪武十一年建“忠义班”起,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清朝后期,乐善忠义班上演的剧目有400多本。过去的老艺人记剧词都是口传。民国到解放后,还能演300多本戏,现在能上演《铡美案》、《金沙滩》、《天门阵》、《出五关》等100多本。

“乐善班”传承面临危机

任积泉告诉记者,乐善忠义班能延续600多年,与它的演出环境有很大关系。据他了解,乐善村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对秦腔非常热爱,在村里随便找一位老人,都能唱一段,秦腔深刻影响了村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尤其是每年的春节期间,乐善班都要在村里唱秦腔,每次观众数百人,将场子围得水泄不通。村里人甚至认为,春节如果听不到秦腔,就不算过年。

提起以前乐善班的辉煌,盛世祥笑逐颜开。他说,从1977年古戏开放以后,剧团最兴旺时,演员人数达46人,能演50多出戏,剧团经常被邀请至酒泉(即今肃州)、玉门、金塔、新疆哈密等地演出。如今,剧团演出范围仅限高台县境内。随着娱乐形式的多样化,虽然许多村民仍热衷于闲暇时听戏班子唱戏,但能唱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不愿学戏,原因就是报酬无法解决。

据盛世祥介绍,现在剧团演员共有32名,全是业余的,年龄最小的32岁。即便是这部分业余演员,也不稳定,有些女演员出嫁后,受家庭压力、经济困难等因素影响,唱戏生涯也就结束了。“为了留住演员,我们也想了许多办法。”盛世祥说,现在他也乐于做红娘,撮合剧团内的男女演员结婚,目前剧团就有4对夫妻演员。即便这样,戏班面临传承断代的危机仍存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经高台县有关部门协调,盛世祥将于每星期三前往高台县宣化镇乐二小学为学生们义务传授秦腔知识,以期能将乐善班的秦腔传承下去。
来源:中国戏剧网

顶部
沛发麟儿
楼客




UID 650
精华 0
积分 3639
帖子 279
威望 0
金钱 57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12-18 16:4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甘肃高台县的“乐善忠义班”民间秦腔剧团,现今已有600余年演出历史,至今仍旧活跃在民间舞台上。图为剧团演员们表演前的化妆。田玉龙 摄


顶部
乡下猫咪
秀才
Rank: 2



UID 537
精华 0
积分 2619
帖子 226
威望 0
金钱 14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5-16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12-26 09:3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延续百年民间秦腔剧团 甘肃七旬老者进校义务教唱

中新网甘肃张掖12月2日电(记者 丁思)“未开言来珠泪落,叫声相公小哥哥……”甘肃高台县宣化镇乐二小学的秦腔课上,老师盛世祥是当地有600余年演出历史“乐善忠义班”里的老戏骨。他今年71岁,为了让戏班和秦腔传承下去,他今年来学校免费教学生吼秦腔。

13岁与秦腔结缘

甘肃高台县的“乐善忠义班”秦腔剧团,从明洪武十一年(1368年)建忠义班起,距今已有600年历史,依靠口口相传继承了400多部戏,至今仍旧活跃在当地民间舞台上,被当地人称为“天下第一”戏班。

盛世祥13岁便加入了“乐善忠义班”,跟着师父练习吊嗓子、练腿、翻跟头等秦腔剧目中基本功,两三年后,盛世祥开始学唱秦腔,跟着师兄们走场子。“唱秦腔,不仅嗓子要好,身段也要灵活,基本功很重要。”盛世祥37岁时被当选为“乐善忠义班”团长。

“忠义班当年很红火,在当地演出邻村的人都跑过来看,曾被邀请到新疆、甘肃其他市州演出,当时还是小有名气的。”谈及过去的辉煌,盛世祥骄傲地告诉记者,现今七旬的他,仍旧唱戏,每天早上起来练功,至今还记得100多部秦腔剧目的唱词。

撮合剧团男女演员姻缘留住人才

经历600多年的“乐善忠义班”,现今的班底成员显得“青黄不接”,没有年轻人愿意传承这门传统技艺。现今剧团共有演员32名,年龄最小的32岁。大部分人员都是业余演员,坚持每天练功则甚少。

盛世祥说,以前唱戏是农民的一种谋生手段,现在靠这个完全不能盈利,当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有些女演员出嫁后,受家庭压力、经济困难等因素影响,唱戏生涯也戛然而止。

“为了留住演员,我还成功撮合了4对夫妻演员。”谈及此事,盛世祥显得很得意,他说,只要能留住会唱秦腔的人才,他一定尽力而为。现任“乐善忠义班”团长盛万勤便是其中一对,也是现在为数不多的专业唱秦腔艺人。

进学校免费教娃娃吼秦腔

为了让百年剧团和古老秦腔技艺原滋原味传承,经过当地部门协调,高台县乐二小学编写了秦腔课程,并聘请盛世祥等剧团4位老师为该校秦腔教师,教授学生唱秦腔、走台步和相关秦腔的历史知识。

“现在教给孩子们的只能是一点皮毛而已,基本功至少要练习三年。”盛世祥说,课程时间短,效果不明显,但让他欣慰的是,有一些学生很有天赋,还有孩子放学后到他家里请教。

11月30日下午,盛世祥教孩子们唱着《虎口缘》的其中一段,陪同的50岁老师高福礼情不自禁地拉起了摆放在教室里的二胡,共同演奏起来。

高福礼说,现今的年轻人对秦腔的了解少之甚少,更别谈喜爱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损失,希望学校都能开设类似中国特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课程,让孩子接触它,并慢慢了解喜欢它,进而担任起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艺术的责任。(完)


引用: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12-02/3503333.shtml

顶部
泥人黎
楼客




UID 850
精华 0
积分 2622
帖子 230
威望 0
金钱 82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状态 离线


    甘肃高台县的“乐善忠义班”民间秦腔剧团,现今已有600余年演出历史,至今仍旧活跃在民间舞台上。图为剧团演员们表演。田玉龙 摄


顶部
阿仁
秀才
Rank: 2



UID 298
精华 0
积分 2499
帖子 214
威望 0
金钱 14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10-25
状态 离线



    甘肃高台县的“乐善忠义班”民间秦腔剧团,现今已有600余年演出历史,至今仍旧活跃在民间舞台上。图为剧团演员们表演现场。田玉龙 摄


顶部
0725
秀才
Rank: 2



UID 217
精华 0
积分 2511
帖子 228
威望 0
金钱 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9-9
状态 离线
2012年7月1日,高台乐善秦腔忠义班在我区举办的端午节秦之声大戏联唱活动圆满结束,为答谢高台乐善秦腔忠义班演职人员的精彩演出,甘州区委、区政府举办了高台乐善秦腔忠义班义演答谢宴会。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成琦主持仪式,副区长张洪清致答谢辞。市、区领导王军、任积泉、张玉林、刘学汉、屈建元、王憬、周彤出席答谢宴会。

张洪清指出,近年来,我区立足于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挖掘和发展民间艺术,珍惜历史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突出地方特色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使传统的民间文化大放光辉,尽展风采。高台“乐善忠义班”是现存中国最早的秦腔戏班,也可称为中国最古老的秦腔戏班或天下第一秦腔戏班,是研究中国戏曲史特别是秦腔发展史的活化石。高台乐善秦腔忠义班的演出,在带给我们浓厚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使我们对甘肃地方文化有了更新的认识,必将对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次高台乐善秦腔忠义班来我区精彩献艺,在传统佳节,以传统剧目的精彩演出,使传统节日更具文化魅力,深化了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也给甘州区人民增添了喜悦、带来了福音。

据了解,应区委、区政府的邀请,高台乐善秦腔忠义班自6月22日开始,在我区中心广场举办了端午节秦之声大戏联唱活动,义务演出经典名剧9场次,为我区广大市民献上了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受到市民的一致欢迎和好评。

高台乐善秦腔忠义班全体演职人员,区政府办、区文广新局、区文化馆、区广场办等区属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参加答谢宴会。

引用http://www.xijucn.com/html/qinqiang/20120702/37824.html

顶部
昕寒
秀才
Rank: 2



UID 510
精华 0
积分 2539
帖子 210
威望 0
金钱 244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4-30
状态 离线
天下第一秦腔戏班

高台“乐善忠义班”成立于明洪武十一年,比戏剧界公认的秦腔形成年代早200多年位于高台县城西15公里的宣化镇乐善村自古以来就以“戏剧之乡”着称,成立于明洪武十一年、曾经红极一时的戏班子“乐善忠义班”代代相传,至今仍活跃在乡间。

古老的秦腔戏班子

今年70岁的盛世祥曾担任乐善剧团团长29年,如今是乐善忠义班的台柱子。3月7日,记者慕名前往乐善村,见到了盛世祥,因长期演戏,老人生性乐观,精神矍铄。

“如今我是剧团最年长的人,现在剧团的演员全是我的徒弟。”盛世祥说,他从13岁开始参加乐善剧团,磕头拜师学戏,剧团师承关系非常严格。“我们剧团一代一代都是这样传承下来的。”现任剧团团长郭万银笑着说。

“乐善忠义班长期留存至今,一套古老的制度也被沿袭下来。”张掖市委党校副校长任积泉告诉记者,乐善剧团拜庄王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每次演出之前,剧团都要把庄王爷供奉起来,上香磕头,然后才化妆演戏。戏班子演出的剧目也有严格规定,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演《出五关》,四月初八演《求雨戏三湖》,剧团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五月十三这一天,不管剧团演员在什么地方,都必须得赶回来演《出五关》。”盛世祥说。

盛世祥告诉记者,他听师傅说过,“乐善忠义班”成立于明朝洪武十一年,现在所沿用的化妆用眉子碗和演出前跪拜的庄王爷均为师傅所传承,目前还在使用。上世纪80年代有人考证,剧团的眉子碗有200多年历史,而木质的庄王爷据其师傅说是剧团成立之时的物品,照此计算也有600多年的历史。

史志中的乐善戏班

3月22日,记者在河西学院逸夫图书馆存书《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综述》中看到,明洪武五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奉诏开创河西,驻军于镇夷城(今高台县红沙崖乡沙河村马营岗子),随着屯田戍边规模不断发展,也有大量内地移民流入,其中包括一些半农半艺的艺人,高台县宣化乡乐善堡(俗称大寨子)戏班,就是由这些艺人组成的,该戏班创建年代无法考证。据当地艺人讲,乐善堡人系由山西迁移而来,来时就带有锣鼓、戏箱。

1953年,该县开展破除迷信活动,毁神拆庙,在拉倒乐善堡关帝庙(清道光二年1822年建)前旗杆时,从杆顶灯匣中发现忠义班账簿一本,上面有“洪武十一年整建乐善忠义班”字样,此簿现已遗失。但当时见到此簿的殷贵廷、刘兴和等见证人仍健在。1957年5月,甘肃省文化局陈光等也曾在乐善堡做过长达四十天的调查,确认这个当时由当地村民组成的戏班“是可信的”。

《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班社与剧团》更为清楚地记述道:“因好乐(唱戏)、好善(信佛)之民俗相沿未改,故堡名‘乐善’,戏班子亦名‘乐善’。又因为乐善班是亦农亦艺、以艺为主的江湖班子,故又称‘乐善忠义班’”。

天下“第一秦腔戏班”

任积泉日前专门前往高台县对乐善忠义班的历史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他告诉记者,从史料、文物、演出习俗等方面考证,乐善班的成立时间比戏剧界公认的秦腔形成年代早了200多年。因此,乐善忠义班堪称“天下第一秦腔戏班”。

据任积泉介绍,曾有专家提出秦腔形成的年代应为明朝中叶,这个论点为众多戏剧界公认,原因是发现明万历(1573—1620)抄本《钵中莲》传奇中有唱“西秦腔二犯”一调,说明那时西秦腔已经走到江南。这也是“秦腔”一词首次被发现。因此,各种有关“秦腔”论着,谈起秦腔形成年代皆论定为:万历年间。而忠义班账簿的发现,则足足将秦腔形成年代向前推进了200年。

记者从《乐善村志》上了解到,乐善剧团从明洪武十一年建“忠义班”起,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清朝后期,乐善忠义班上演的剧目有400多本。过去的老艺人记剧词都是口传。民国到解放后,还能演300多本戏,现在能上演《铡美案》、《金沙滩》、《天门阵》、《出五关》等100多本。“乐善班”传承面临危机任积泉告诉记者,乐善忠义班能延续600多年,与它的演出环境有很大关系。据他了解,乐善村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对秦腔非常热爱,在村里随便找一位老人,都能唱一段,秦腔深刻影响了村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尤其是每年的春节期间,乐善班都要在村里唱秦腔,每次观众数百人,将场子围得水泄不通。村里人甚至认为,春节如果听不到秦腔,就不算过年。

提起以前乐善班的辉煌,盛世祥笑逐颜开。他说,从1977年古戏开放以后,剧团最兴旺时,演员人数达46人,能演50多出戏,剧团经常被邀请至酒泉(即今肃州)、玉门、金塔、新疆哈密等地演出。如今,剧团演出范围仅限高台县境内。随着娱乐形式的多样化,虽然许多村民仍热衷于闲暇时听戏班子唱戏,但能唱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不愿学戏,原因就是报酬无法解决。

据盛世祥介绍,现在剧团演员共有32名,全是业余的,年龄最小的32岁。即便是这部分业余演员,也不稳定,有些女演员出嫁后,受家庭压力、经济困难等因素影响,唱戏生涯也就结束了。“为了留住演员,我们也想了许多办法。”盛世祥说,现在他也乐于做红娘,撮合剧团内的男女演员结婚,目前剧团就有4对夫妻演员。即便这样,戏班面临传承断代的危机仍存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经高台县有关部门协调,盛世祥将于每星期三前往高台县宣化镇乐二小学为学生们义务传授秦腔知识,以期能将乐善班的秦腔传承下去。


引用: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daac001012hp3.html

顶部
zhhw635 (九极)
秀才
Rank: 2



UID 291
精华 0
积分 2534
帖子 229
威望 0
金钱 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10-21
状态 离线
600年“乐善班”“天下第一” 戏班?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有一个名为“乐善忠义班”的秦腔班,据考证有600多年历史,至今仍活跃在民间舞台,被当地人称为“天下第一”戏班。如今的“乐善忠义班”能演绎100多本传统秦腔剧目,保存的秦腔剧目名称多达200多种。

在600多年的历史中,这个民间戏班是否一直在唱秦腔?

“如果是,‘乐善班’不仅会将戏剧界公认的秦腔形成年代向前推200多年,而且对秦腔的历史发展研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位学者称,“乐善忠义班”的历史值得深入研究。

走近“乐善忠义班”

“乐善忠义班”在哪里?在宣化镇——走在高台县城,只要问及“乐善忠义班”,当地人几乎是无人不晓。

“‘乐善忠义班’在高台名气很旺。”高台县委宣传部部长姚天成告诉记者,高台是汉代开辟“河西四郡”之后最早开发的农业绿洲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戏曲文化,因此高台又称为“戏曲之乡”。高台现存的戏班有10多个,而位于宣化镇乐二村的“乐善忠义班”据考证有600多年历史,被当地人称作“天下第一”戏班。

4月的高台,万物吐绿,生机勃发。记者走进乐二村的时候,“乐善忠义班”现任团长郭万银和几名秦腔演员大老远迎了上来。

郭万银称,村子的老地名叫乐善堡,是个非常古老的堡子,因“好乐(唱戏)”、“施善(行善)”得名。现在,乐善堡已分为乐一、乐二、乐三三个村子,而“乐善忠义班”现有的演员全部集中在乐二村。

“乐善忠义班”现有演员36人,均是当地农民。70岁的盛世祥自幼加入“乐善忠义班”,曾两任团长。如今,老人虽然“退居二线”,但仍是戏班的台柱子,在整个高台城,他也是出了名的须生演员。

盛世祥精神矍铄,十分健谈。他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听老人们说,乐善堡曾经寺庙林立,几乎每户人家都有唱戏的人。如今的乐善堡,戏曲文化氛围依旧浓厚,除了戏班的成员,40岁以上的村民都能听懂秦腔,并且能吼上几句。尤其是每年春节,如果听不到秦腔,就不算过年。

在盛世祥的记忆中,改革开放后的10多年,是“乐善忠义班”最红火的时期,“来请的人很多,戏多得唱不完”。在此期间,“乐善忠义班”还走出张掖,在武威、酒泉、嘉峪关巡回演出,最远到过新疆的哈密。2011年春节期间,“乐善忠义班”在本村唱了5天的秦腔,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村民前来观看。

600年风雨谁见证

春天的乐二村泛着幽幽草香,青青村舍透射着古朴。村子中央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戏台,戏台的不远处,是一棵参天古树。

“听老人们说过,我们乐善堡人是洪武年间从山西大槐树搬来的,这棵老槐树据说也是从山西移过来的。”盛世祥指着老槐树这样说。

乐二村的一些老人回忆说,1958年,村上建水磨时,曾锯了老槐树的一根枝做水轮叶片。高台县林业局后来测定,断枝的树龄约150年,而这棵树围4.2米、高18米的老槐树,树龄约600年,是迄今高台发现的最古老的一棵树。

盛世祥指着古树不远处的一块空地告诉记者,那里曾经是一个关帝庙,庙前有一个很古老的戏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候被拆除了。

老人说:“明洪武年间,乐善堡就开始唱戏了,距今已600多年了。”

为了证实盛世祥的说法,记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走访。

《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综述》载明,明洪武五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奉诏开创河西,驻军于镇夷城(今高台县红沙崖乡沙河村马营岗子)。随着屯田戍边规模不断发展,也有大量内地移民流入,其中包括一些半农半艺的艺人。高台县宣化乡乐善堡(俗称大寨子)戏班,就是由这些艺人组成的,该戏班创建年代无法考证。

除了上述记载,当地有人还亲眼见过记载戏班历史的珍贵实物。

乐二村党支部书记盛万勤曾担任过“乐善忠义班”的团长。他告诉记者,1953年,高台县在破除迷信活动中,拉倒乐善堡关帝庙前的戏楼桅杆时,桅杆顶端的球形玻璃瓦被打碎,掉落了一些珍贵的文物。由于这些实物已经遗失,后来编着的一些戏剧资料的说法也不尽相同。但幸运的是,当年的几位见证人仍健在,记者找到了见证人之一的刘兴和。

今年80岁的刘兴和10岁就进入了“乐善忠义班”,1978年调入县文工团。老人回忆说,当年拆除关帝庙的时候,他就在现场。

“桅杆被拉倒的时候,从上面掉出一摞戏衣碎片,我师傅殷庭贵拿起来看了看说‘洪武十一年我们这里唱戏了,唱的是会戏’。”刘兴和说,他当时站在师傅身后,看见师傅手中拿着的是几张破旧的戏衣碎片,上面确实有“洪武十一年”、“会戏”等“指头蛋大小”的毛笔字。

而据有关资料载明,当时从桅杆上掉出的是一个“乐善忠义班”的账本,上面有“洪武十一年重建乐善班”字样。

张掖市委党校副校长、张掖市社科联副主席任积泉近年来长期研究张掖的戏曲文化,曾多次到“乐善忠义班”探访。对于当年从关帝庙掉落的那份珍贵资料,他做了大量的调查。

调查中,80多岁的殷三俊老人告诉任积泉,“当年拆除关帝庙时,从桅杆下的牌坊里掉出一个红布包,里面有用线装订的线书。我不识字,听旁边的人说,是洪武手里(年间)的东西。后来,红布包被工作组拿走了。”

76岁的王爱国也告诉任积泉,“拆关帝庙的时候,掉出了一个用红绸子包着的盒子,听人说是洪武手里(年间)的东西。工作组走了后,我捡了几样东西:八支毛笔,一个镜子,一个黄羊角。毛笔的毛软软的,像金丝猴的毛,镜子拿回家一照,把人都照的变样了,很害怕,赶紧扔了……如今,这些东西,已经遗失了。”

1957年5月,甘肃省文化局艺术科科长陈光曾在乐善堡做过长达四十天的调查,认为刘兴和的说法是对的,同时,也确认“乐善忠义班”的历史“是可信的”。

“天下第一”有待考证

被当地人冠以“天下第一”的“乐善忠义班”,能否担当起“天下第一”戏班的头衔?

任积泉称,根据刘兴和的说法,“乐善忠义班”应该比600年更早。刘兴和所说的“会戏”,相当于现在的多个戏班子同台会演;如果刘兴和见到的“洪武十一年唱会戏”的说法确实,说明“乐善忠义班”在明洪武年间已经非常成熟。

“据此而言,一个有600年历史的戏班,可以说是‘天下第一’戏班。”任积泉这样说。

对此,我省着名戏剧评论家李智称,把“乐善忠义班”冠以“天下第一”戏班的提法欠妥。他说,“建国后编纂的一些戏剧文献对‘乐善忠义班’600多年的历史已有记载,目前看,‘乐善班’确实是我国西北五省迄今发现最早的戏班,但就全国而言,能否但当‘天下第一’尚不能下定论。”

而高台本地的一些研究人士表明,“天下第一”是当地民间对“乐善忠义班”的褒奖之词,如果单论延续了600多年的唱戏历史,“乐善班”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

600年唱的什么戏

“‘乐善忠义班’唱戏600年已有记载,那么,600年来,他是否一直在唱秦腔?”采访中,李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盛世祥说,根据“乐善忠义班”代代相传的演技及剧目,“我们唱得肯定是秦腔”。

“这需要确凿的物证。”李智称。

“‘乐善忠义班’是一件活着的文物。”任积泉说,盛世祥的师傅是殷正绪,师爷是许开元,这个师承关系是明确的,盛世祥今年70岁。由此,“乐善忠义班”唱秦腔的历史至少是一百多年。

在采访中,盛世祥、郭万银等人向记者展示了“乐善忠义班”的几件珍贵实物:戏班供奉的一件“庄王爷”木质像,一个用于化妆的眉子碗,还有一件旧时用于照明的三叉灯,一本古老的秦腔戏本。盛世祥称,这些东西在他入班的时候就有,是一代代老艺人传下来的,“具体年代说不清楚了”。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的一种古老戏曲,对于其历史发展及形成年代,戏剧界一直有很多争议。迄今发现的历史文献中,“秦腔”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万历(1573-1620)年间的《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抄本中有一段唱词的唱腔注明用“西秦腔二犯”一调,由此,戏剧界公认的秦腔形成年代距今约400多年。

“如果有物证能证明‘乐善忠义班’唱了600年秦腔,这将会把戏剧界公认的秦腔形成年代向前推200多年。”任积泉称,这不仅会改写中国秦腔的形成年代,而且对秦腔的历史发展研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待解之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清朝末年,“乐善忠义班”上演的秦腔剧目有400多本,均由一代代艺人口口相传而来。

李智称,作为一个民间戏班,“乐善忠义班”保存的剧目无论从数量还是内容来说都是罕见的。他们现存的《天启图》、《五雷沟》等6个剧目在《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中都无法查询。演艺中人物的脸谱自成一格,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传统的秦腔人物脸谱也有较大的差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乐善忠义班”,一些非物质的东西也被完整地遗存下来。如,戏班每次开箱唱戏前,演员们都要将“庄王爷”的木质像供奉起来,上香磕头,然后才化妆演戏;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乐善忠义班”所有的演员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必须赶回来演出《出五关》。

一个民间的戏班,缘何能延续600年经久不衰?是什么让他生生不息?“乐善忠义班”的历史究竟与中国秦腔有何种渊源?

“‘乐善忠义班’尚有很多的待解之谜,有待深入研究。”采访中,几位受访的戏剧学者如是说。

“乐善班”亟待挖掘保护

今年春节开学后,宣化镇乐二小学多了一名特殊的老师,他就是盛世祥。每周一、三、五下午,老人都要赶到学校,为秦腔班的孩子授课。

“此前,一直很担心戏班在我们这些人手里失传。”盛世祥说,由于“乐善忠义班”的很多剧目及演技都是一代代艺人口口相传,没有正规的文字资料,他一直担心一些传承下来的绝活“烂到肚子里”。

盛万勤称,近20多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学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一些老演员也因为生计问题离开了戏班;有些女演员出嫁后,受家庭压力、经济困难等因素影响,也不来唱戏了。为了留住演员,盛世祥老人想办法撮合成4对戏班内的男女演员结为夫妻,但传承问题仍面临断代的危机。

今年初,经高台县有关部门协调,乐二小学将盛世祥聘请为秦腔老师,开设了秦腔课,“没想到报名的人很多”。

记者采访的一个下午,盛世祥老人正在教室里教孩子们练身段。老人教得认真,孩子们学得更是投入。

盛世祥称,他此次招收的64名徒弟中,年龄最小的只有3岁半。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已经发现了很多“好苗子”,但老人担心孩子们能否坚持到底。

“其实,我们还有另一种担忧。”郭万银说,近年来,“请”戏的人越来越少,去年一年,“乐善班”没有接受过一次商业邀请。

盛万勤称,更大的一种危机是,现在的青少年喜欢秦腔的越来越少,观众日趋减少,“有断代的危机”。

“如果没有了观众,这才是最可怕的。”郭万银说。

“对于‘乐善忠义班’这样一件遗存下来的‘活文物’,我们不仅要深入挖掘、研究,更要保护、传承。”采访中,任积泉这样呼吁。


引用:http://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11/05/17/011994003_03.shtml 作者: 记者 齐兴福 稿源: 甘肃日报  2011-05-17

顶部
love6452078
等待验证会员




UID 1874
精华 0
积分 1717
帖子 144
威望 0
金钱 123
贡献 0
阅读权限 0
注册 2012-12-5
状态 离线
支持~~  

顶部
★眉飞色舞
秀才
Rank: 2



UID 3625
精华 0
积分 1657
帖子 140
威望 0
金钱 107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3-6-2
状态 离线
关于地方戏曲(秦腔)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吴 斌 甘肃省高台县宣化学区 734300

摘 要: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和当地的文化资源相结合,高台县宣化镇乐二村有着“戏曲之乡”的美誉。“乐善忠义班”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地方戏资源,不少村民善于秦腔演唱,部分学生家长就是乐善忠义班秦剧团的演职人员。通过挖掘和保护,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传承秦腔特点,发扬秦腔传统,壮大秦腔队伍,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培养学生地方戏曲特长,是当前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新要求。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一定会取得显着的成效。

关键词:地方戏曲和校本课程 开发 实施

校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学校要结合当地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开发符合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我们认真分析了宣化镇社会人文资源情况,认为乐二村在高台县有着“戏曲之乡”的美誉,有着丰富的地方戏资源,不少村民熟悉乐善秦腔知识和演唱,部分学生家长就是乐善忠义班秦剧团的演职人员。学校确定“地方戏曲的开发与研究”为校本课程,一方面可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地方戏曲教育特长,使具有600多年悠久历史的“乐善忠义班”秦腔通过学校教育得以传承,进一步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因此,我们确定研究的目标及内容、方法和途径。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乐善忠义班历史沿革研究及秦腔剧本资料整理。

2.乐善秦腔的艺术特点。

3.地方戏曲乐善秦腔在校本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计划用两年的时间,争取宣化镇政府、乐二村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由学区统一组织活动小组,以乐二小学教师为主、学区部分教师参与,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忠义班老艺人、召开研讨会等各种形式,调查、考证乐善忠义班历史。镇政府聘请忠义班艺人教授学生秦腔传统剧目,使忠义班600多年的历史能藉此传承下去。

1.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走访调查,了解、考证乐善忠义班历史,收集乐善秦腔的相关资料。

(2)资料分析法:通过资料分析对比、分析忠义班秦腔的艺术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地方戏曲校本课程在学校教学中的实施,分析、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校本课程。

2.研究途径

(1)走访乐善村老艺人,了解、记录乐善忠义班的发展历史:老艺人殷三俊现已100岁、刘兴和现年81岁,是乐善忠义班历史的见证人,另外还有几位老先生对此段历史亦了解,学校将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挖掘乐善忠义班的历史。

(2)文献整理和分析:综合国内外已有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秦腔的理论和实践,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借鉴一些可供参考的施行策略。

(3)秦腔学唱:2012年1月,本校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筹备成立秦腔艺术协会,为挖掘乐善剧团历史,传承秦腔艺术搭建了平台。开校初,学校将“学唱秦腔传统剧目、追寻乐善剧团历史”确定为学校特色建设目标,制定方案、计划、研究课题,聘请忠义班艺人为学校特色建设校外辅导员,利用快乐星期三、校本课程等时间,让学生了解秦腔知识、学唱秦腔传统剧目。

(4)家校结合:利用本地人喜爱秦腔这一优势,通过家校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解决好秦腔的学唱问题。

可行性分析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2011年3月,乐善忠义班经新华社、甘肃日报、兰州晨报、张掖日报、张掖市委党校以及高台县委宣传部等多家媒体部门调查考证,其中兰州晨报记者曹勇发表于兰州晨报的《“天下第一秦腔戏班”今犹在》一文被上百家网站转载,《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综述》、《1985年<甘肃新志>》文化戏曲部分、《高台县志》等对此均有记述。

2.主要参加者的研究经验和组成结构

本活动由学区牵头负责,工作人员敬业爱岗,研究能力强,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参与教师大部分是学校一线的中青年教师,有县级和学区骨干教师,知识储备丰富,达到了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教学教育业务扎实,身体健康,肯吃苦,有一股闯劲,有着旺盛的精力和好学的精神,为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学校校长是活动的负责人,有充足的研究经费保证。

(2)组织管理规范有序,步骤清晰。为保证活动的成功,我们还聘请教体局负责领导为专家顾问,进行活动指导,学校建立了学习研究制度和定期检查制度,为活动的顺利进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3)有着一流的电教硬件设施。近几年,学校完善了信息化的建设,信息技术的许多软、硬件逐步添置到位。学校不但建有微机室,而且为各年级的每间教室都配备了计算机、视频展示台,使这些教室全部成为标准的多媒体教室。校园内所有的计算机全部连接上互连网。这些条件促使每个教师使用计算机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在硬件设施上支持了活动。


引用:http://www.chinaqking.com/yc/2013/331287.html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5-19 20:25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7355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