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马甲

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马甲帐号信息, 然后点击 "添加" 按钮. 马甲信息添加后不能修改, 如果您修改了马甲的密码或安全提问, 请删除这个马甲并重新添加.
注意,每添加一个马甲收取工本费 200 金钱

用户名
密码
 
安全提问
回答
 
附加设置  
 



标题: [转载] 《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之一
和气生财
秀才
Rank: 2


UID 949
精华 0
积分 1696
帖子 403
威望 19
金钱 94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9-21
状态 离线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16:1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分享到:

《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之一

2003年我得到一个意外的收获——收藏到一本《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根据柴汝桢著《槐树杂志募捐经费碑记》,疑为景大启、柴汝桢等所著《槐树杂志》,现暂定名为《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


槐树杂志募捐经费碑记 1

柴汝桢




洪崖北郭外二里许,有大槐树古墟,槐虽不存,而过客思乡之心未有不存焉者也。余友景君尔宇,昔时宦游山左,思保存古迹,募款建筑,迄民国癸丑解组归田,因工未竟,多方筹措,幸遐迩义士慨解仁囊,佽助藏事,此地北有经塔,阙者补之,东有古洞,圮者葺之,构造碑亭、茶室、牌坊、环门暨塔前砖洞,焕然一新,购地七分以备施茶之资,且悬绰楔竖石纪事,犹虑其久而就湮,驰书远近,广征题咏,计得记序题跋及古今体诗百余首,颜日:《槐树杂志》,付石印,以广流传,此是文献足征,有光晋乘,俾艺林,远播垂诸无穷,庶四方观者,咸知古大槐树之所在,而迁民遗迹共霍岳汾川悠久无疆,足使关怀桑梓者莫不爱比召棠,且洪之人士藉以与侨居远方者互相联络,胥在乎此一举也。岂徒感动游子旅客己哉。杂志经费赖诸大雅君子捐资,遹观厥成。景君不欲没人好施之德,属余记之,因揭诸君急公好义之诚,并景君缔造经营之力,有足多者。是为记。

注:引自“大槐树网”文化探源《古迹碑记》

我收藏的古本前后封皮缺损,我不知何人所著,书为何名,但内页基本完整(缺损2半页)。宣纸双折页线装,页码在折中线上。正文似毛笔书写小楷,整洁端庄。正文共计三十一页(正反共计62个页码),封一、封二为两张黑白照片,正文后为三篇序。

封一题为“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摄影”,从影像上看为大槐树纪念碑刚刚落成,上书“古大槐树处”五字,前有土方;左有高大雄伟的牌坊,门额有横匾,匾上雕着“誉延嘉树”四字。照片上有四十余人,多为衣着整洁的清末乡绅,牌坊下有一辆双套豪华马场,整个场面热烈,好似在开庆祝仪式。封二题为“山西洞古大槐树遗址”,影像上的大槐树纪念碑庭院完整,有箱房、厅阁、围栏和砖砌门洞(门洞上有字不太清析)及门洞傍一棵高大的树,有四人(清末装伴)在纪念碑前留影,显得比较肃穆。

正文首篇题为《洪洞古大槐树志  县志古迹》,依次为贺柏寿所著《重修大槐树古趾碑记》、景大启所著《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李炳珩所著《修复大槐树古迹记》、柴汝桢所著《复修大槐树古迹记》等等。本书共收录关于大槐树的碑记、题跋、歌咏、诗、词、序等近百篇,篇篇情深意切,无不念仰古大槐树处这一移民发祥地,作者达六十多人。

后序共三篇,字体似毛笔书写隶书:序一落款“民国十年六月五台赵戴文识于山西陆军第四混成旅司令部”(前页缺损);序二落款为:“中华民国六年邑人韩炯序于平定阳泉保晋矿务局”;序三落款为:“民国六年仲春邑人马汝骐序于槐荫山房”。

2003年夏,舅舅在整理姥爷留下来的一些旧书时,发现这一古本。据舅舅讲姥爷在清末是远近闻名的乡土文人,熟读四书五经,能诗句善对联。舅父知道我喜欢写点豆腐块,遂将姥爷遗留下来的古籍都给了我。对于这本《山西古大槐树志》我更是爱不释手,有事没事总爱翻翻。我族虽为琅琊王氏王贵后裔,自明初由山东济南新城迁至兰州,与现在的新城王氏后裔一脉相承,但族人代代口传祖籍为山西大槐树下,相关大槐树移民的“脚趾复甲”、“解手”等传说也在我族人身上及言语中有所体现,并在移居地栽槐树以示纪念(现在我村村委会院内仍存活两棵古槐),不知何故,年代久远不能考证,所以深深地被那些文人雅士的思乡之语感动着,脑海中隐隐而显我先祖从山东迁往兰州时是否也参与了当时的大槐树移民。

后来我上网查询,在“大槐树网”中发现所记碑记、诗文与此古本中的碑记有些内容相同,只是一些文字略有差异,不知是否上传者所至。今书虽归我所有,但书中的内容更应该让普天下的槐裔及关注大槐树移民的诸多爱好者知道,近日我已将古本断句完毕,现献于广大读者共飨。心虽经仔细校对,但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谅解,敬请指正;另文中很多作者生平简介不详,仅凭个人能力无法实考,如有知情者敬请留言,能详者尽详。我期望日后能将此古本中缺损的文章补全与今文对照印制成册,使始建者之精神于永存,使《古大槐树志》得到宏扬。

移民往事数百年,槐裔子孙繁绵长。宋塔杨槐成千古,异人奇事流百芳。

塔载佛经渡众生,槐系万民居四方。人生迁徙本无常,天涯海角忆故乡。


琅琊后裔兰州王氏



引用: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0c22190100kc1i.html

顶部
和气生财
秀才
Rank: 2


UID 949
精华 0
积分 1696
帖子 403
威望 19
金钱 94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9-21
状态 离线

古大槐树志

县志古迹




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年间,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定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因历年久远,槐树无存,寺亦毁于汾流。近年以来屡经邑人景大启等,募赀竖碑,以志遗迹。

并创建碑亭,建立巨坊,此外新构茶室,款待过客,以解渴烦。督工者乃贾村王君绳祖、景君大魁、孟君源,例得备书。


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

贺柏寿



自来名胜古迹,率以帝王将相所发祥,高人逸士所隐迹,遗后人勒石记载永矢弗谖。若吾洪溯陶唐分封1,而后降及春秋,师旷、羊舌古墟2指不胜胪,迄秦汉唐宋,代有遗徽,地以人传,胥志邑乘,然此为续文献之证,而非民族之系也。方今民国肇造,社会主义播腾寰区,凡有关民族发达之源者,宜及时表彰,藉识人群进化之由,俾免数典忘祖之诮。然则吾邑大槐树处之待于揭诸者,顾不重哉。尝稽《文献通考》明太祖洪武间,屡徒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成祖永乐年,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复核太原、平阳、泽、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丁口以实北平。十四年徙山西民于保安州。自是以后,移徙于四方者,不一而足。盖尔时,洪地殷繁,每有迁徒,其民必与,而实以大槐树处为荟萃之所。宜乎生齿繁衍、流泽孔长。后世子孙闻其地而眷怀乡井者,种族之念为之也。洎余通籍后,宦游燕、赵、齐、豫诸省,偶与士商过从。略展邦族闻籍隶洪洞,辄殷殷致询曰:“吾祖籍也”。言之亲切有味。若斯比以革命民军兴义旅莅止,士卒中有饮水思源,倡言宾至如归者,遂获安宁秩序之庆。虽谓此址,即吾邑之保障可也。吾友景君尔宇,世居贾村,密迩其处,曩(nǎng)尝需次山左,由观城厅卸任后,佐邑绅刘君子林长山县幕,慨然兴复,募诸客商,集款三百九十余金,邮寄里门,补葺经塔,亭楼周建,长廊四起,仰视平台,浮屠3巍然,正在趋事赴功,而戎马仓皇,工半款绌,竖碑建坊,尚付阙如。今者景君由茌平厅解组返里,余亦归田,爰伸前议,谋诸合邑绅商诸君,赓续此役,一时群情鼓舞交口赞成,莫不簟(diàn)胶投河,惟力是视,集资又三百余缗(mín)。于是丰碑既立,巨坊待建,欲于惨淡经营,期于遹(yù)观既成而止。《礼经》曰:“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尚书》曰:“率作兴事,屡省乃成”。斯役之兴,微特保存古迹,俾来者生亲慕之感,而由今视昔,实有御灾捍患之功焉。余深纫诸君玉成之雅谊,与景君始终提成之功有足多者,乃述其崖略。泚(cǐ)笔记之,俾镵(chán)诸石。

注:贺柏寿,字莘辅。清末民初洪洞县人,光绪乙酉中举人,朝考一等,善书法,好藏书。以即用知县分发河南,历任登封、确山、息县、杞县等县知县,宣统末致仕归家,民国二年参与修建大槐树处工程,并撰写《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碑文。

1、古帝名,即唐尧 。帝喾之子,姓伊祁 ,名放勋 。初封于陶 ,后徙于唐。

2、师旷,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时著名乐师。羊舌肹(xi),字叔向,春秋时晋国大夫。主要活动在晋平公,昭公时期(前557-前526年)。食邑在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15里),故又称杨肹。羊舌氏是晋国的公族。

3、浮屠,即洪洞广济寺遗留物——石经塔。南宋永安五年(公元1200年),由僧人惠琏法师主持所建。塔高三丈有余,八角形,分三层,全部青石砌成。塔上刻有佛顶万行首楞神咒的佛经。塔的最底层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讲法的一组佛教故事,雕刻得十分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一件稀世之宝。

顶部
和气生财
秀才
Rank: 2


UID 949
精华 0
积分 1696
帖子 403
威望 19
金钱 94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9-21
状态 离线

其  二

景大启




古大槐树在敝庄广济寺之西,即世所谓迁民处也。近百年来,树啮于河,广济寺亦倾圮就尽,其巍然独存者,惟寺之浮屠而已。启生长斯土,每见往来过客,抚景流连,不胜故乡之感,乃知习俗所传,良不诬也。第恐年代愈远,稽考无从,亟(jí)思所以表彰之,而历年鹿鹿,有志未逮。曩者,尝与同里刘君淑言,武君襄哉,募捐三百余金,托里人缮修塔基,建纪念亭,未及讫,款绌中止。今兹由济旋里,值寅友胡君春岩,亦解组归,相与谋诸绅商,得钱三百余缗,而竖碑建坊,各工始可次第举行。是役也,既赖一二同志倡之于前,复荷好义诸公襄之于后,启不敏,幸附骥尾,聿观厥成,有余荣焉。谨将举办缘起,并在事各君芳名,勒之贞珉,以期共垂不朽云。

注:景大启,字尔宇,清末民初洪洞贾村人。光绪末任山东曹府观城厅曲史。任满后,同乡刘子林时任长山县知县,聘其作幕,两人相商,遂起筹建古槐古迹之意,并在山东募捐银两,托人修建石经塔。后又任茌平厅典史,宣统末年辞官回乡。民国初后,任洪洞县商务总理。积极倡议保护大槐树遗迹,修建碑亭,牌坊,后又募集经费构建茶室。参与纂修《洪洞县志》补记大槐树迁民之事;征集诗文,石印《古大槐树志》流布四方。为大槐树遗迹保护的创始者,可以说大槐树遗迹因其而闻名。

顶部
和气生财
秀才
Rank: 2


UID 949
精华 0
积分 1696
帖子 403
威望 19
金钱 94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9-21
状态 离线


修复大槐树古迹记

李炳珩




昔宋室,王佑尝按狱活数百人,因手植三槐於庭,谓:“后世必有为三公者”1,然第一姓之发详,而非百族之托荫也。洪洞为古杨侯国,乔木世臣后先辉映,乃自封建易为郡县,河山未改,城郭已非,古树犹竖高标于百尺。邑北门外有大槐树一株,盘日擎云,浓阴可蔽数亩,明代永乐移此地之民,以实齐、鲁、燕、豫之郊。聚宗族而长子孙者,累世已至。今人过其下,莫不摩挲遗迹,有桑梓敬恭之思焉。鄙人于民国三年绾符斯邑,德行谫陋,不能如斯树之犹能庇民。每因公出,按田陌百车,盖所莅辄于兹,凉飙飒然,顿清炎夏,欲秉笔敷饰而未逮。今则碑碣亭坊焕然一新,瓴甋(dì)增辉,栋宇耀色,可以沽美酒沦新茶。往来斯途之人颇有实至如归之象。斯又非一邑之覆帱(chóu),而实为四方之并蒙也。是不可不记。

注:李炳珩,清末民初蜀北人,其他不详。

1、王佑没有升迁宰相,赴襄州任前在在庭院内亲手种植三棵槐树,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三公,西汉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宋仍沿用但已无实职。)王佑,字景叔,五代末至宋初人。后汉后周时曾分别任司户参军、县令等职,宋太祖赵匡胤对其颇得赏识,先任监察御史,后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王旦,字子明。王佑次子,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真宗时拜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后又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死后封魏国公,谥文正。王素,字仲仪,王旦之子,曾任鄂州知州,知谏院,因事贬为成都知府。后为渭州知州,官至工部尚书,谥懿敏。王巩,王素之子,字定国,自号清虚先生,擅长作诗,与苏轼关系很好,后任宗正承。所以王祐后裔子孙因此而称为“三槐王氏”,是王氏大家族中的重要的一支,其子孙移居地多栽槐树以示尊敬。

顶部
和气生财
秀才
Rank: 2


UID 949
精华 0
积分 1696
帖子 403
威望 19
金钱 94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9-21
状态 离线


复修大槐树古迹记

柴汝桢




夫召公埭畔留遗爱于甘棠1,蜀相祠前挹清芬于老柏2,此乃先朝陈迹,曩哲遗徽。犹且行旅为之流涟,树木因之爱惜,况乎事关家国。抚韩宣之树,遐迩被其令誉“植王氏之槐”,子孙传为佳话。如吾邑之大槐树者,岂可不考其遗迹传之后人,而听其湮于荒草乎!敬从后代,仰溯先朝,嘉植扶疏,长条茂郁,浓阴当午,凉生蔽日之阴,黛色参天,惯作凌风之舞。同茂樾荫,福庇一方,秀比贞松,播清风于永世矣。乃当洪武、永乐之间,忽有移民守边之举。朝命即下,官吏俄催,苦我小民,忽报离乡之感,抚兹嘉树聊同息壤之盟,即举室以皆行,遂四方之散处。固宜推情爱护,视如桐樟之珍,顾影徘徊,籍表乡关之慕矣。不意沧桑屡易,风霜剥蚀,树渐衰败,留伴斜阳,问往事于前朝,逝同去水。此则行人代为扼腕,居者闻之伤心者矣。则有尔宇景君者,朝端著籍山左宦游,既解组而归田,亦寻碑而好古,考乡邦之文献,虽曰无证据,故老之传闻确有可证。于是筑亭建坊,重加整理鹤贯,募千缗以上,鸠工经数月而成。从兹过客停骖,开小亭而暂憩,文人嗜古,访遗碣而闲评。庶几古处,同敦比枌榆之结社,奚止唐风未泯,(拍)栲(kǎo)杻(niǔ)而赓诗也哉。

注:柴汝桢,字干宸,清末民初洪洞人,其他无考。

1、传说西周的召伯到南过巡察,曾在一株甘棠树下休息,他走后,人民怀念他,特别爱护那株甘棠树。后人就以甘棠遗爱来比喻有德政的,故去或离去的地方官吏。

2、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顶部
和气生财
秀才
Rank: 2


UID 949
精华 0
积分 1696
帖子 403
威望 19
金钱 94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9-21
状态 离线
《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之二

古大槐树保障说

贺椿寿




邑之城北,望霍门外二里许,大道通衢,汾水东滨,广济寺左,留有古蹟。昔年树木林立,其中苍槐最古,有谓为汉槐者。前明洪武中,永乐间,朝命移民实边,此盖其荟萃处也。广济寺曾树碣载其事甚详,乡里耆老犹及见之,迄今年湮代远,饱历风霜,古刹付诸汾流,遗碣鞠为茂草,仅留孤塔,矗立其间,惟闻风铃对语而已。余家于邑西,汾水之滨,尝闻父老述迁民事,而欲求其遗址,杳不可得。惟地当孔道每有客戾止,驻骖郊外,辄访古大槐树处,佥曰:“吾先世邦族也”,抚今追昔,流连不已。古大槐树之关系,匪物四方堪留纪念,一邑尤足资保障也。前清光绪,辛亥民军起义,戎马仓皇,邻封率多震惊,比卢协统督师南下,部下士卒履洪境,道经古大槐树处,皆下马罗拜,媲美甘赏遗爱,低徊不忍去者久之1。城郭安堵,军士保卫之力居多。盖军中多燕、赵、齐、豫人,溯其始迁,皆由于此,故于洪尤加敬焉。诗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彼纠纠者讵独异于人哉。余窃叹槐树之古迹,其关于民族纪念,以保障我邑人者,甚重且钜。故国乔木,有御灾捍患之功,于乎伟矣。余恐时过境迁,历久湮没无闻,故就当日事实而为之记。俾览者咸共晓然,古槐荫庇群生,未有涯埃云。

注:贺椿寿,清末民初洪洞人。民国(1917)参与纂修《洪洞县志》,其他无考。

1、太原辛亥起义杀死了巡抚陆钟琦,清廷派三镇兵卢永祥部进攻山西革命军,卢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来到洪洞大槐树下,官兵们都停步不前,相互传言洪洞大槐树为祖籍,遂秩序稳定。

顶部
和气生财
秀才
Rank: 2


UID 949
精华 0
积分 1696
帖子 403
威望 19
金钱 94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9-21
状态 离线

古大槐树行并序

苏毓琦




洪洞城北三里许古大槐树,明洪武、永乐间移民北平各地点行处也。迄今数百载,经行旅客犹称道弗衰。民国建始,兵戎倥傯,荷戈者多。北平健儿至其地,徘徊不忍去,守规律特严,乡里之念感人深矣。事平,邑人景君宇醵金筑亭,莘甫为文刻石以张之。余家旧移自洪,碣载永乐二年。视洪志所纪,微有先后,盖即定居中时言耳。七年绾符斯邦逾,岁政稍暇,适次郊韩先生旋里,以诗唱酬得句,云有约。恰逢今日雨无心,偏作故山云意颇,自喜。今先生与李君梅峰、王君运生诸公以大槐树命题征诗赋长句,遗之并镌石嵌之亭壁泥土。偶然之鸿华表,归来之鹤俯仰,流连有不胜,今昔之感者矣。

古杨城北邮亭路,摩挲不见大槐树。汾水东南日夜流,浪淘沙啮犹如故。

路旁车马何班班,当日移民去不还。游子大风悲故国,离歌朝雨唱阳关。

芥子须弥天地改,桃核昆仑桑田海。人生代谢今几时,乡音换尽乡心在。

新枝低亚未堪攀,嘉荫垂垂拂此间。赢得健儿双泪落,大呼齐和念家山。

丰碑深刻照闾(lǘ)里,敬恭从古维桑梓。人民城郭总依然,鳞鳞水屋炊烟起。

搦(nuò)笔留题扣锦囊,漫天黄雨落琴堂。南柯唤醒春婆梦,却笑桐乡是故乡。

髭(zī)樵前辈以古大槐树轶迹征诗,止止齐主人示予长篇勉。

注:苏毓琦,清末民初河北邢台宁晋县人。民国十八年苏毓琦参与修宁晋县志。

顶部
和气生财
秀才
Rank: 2


UID 949
精华 0
积分 1696
帖子 403
威望 19
金钱 94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9-21
状态 离线


成二律呈政

封璜




徙民争说大槐树,乔木犹存旧典型。郑重居人征故事,摩挲遗迹未调零。

到今历历横空塔,终古劳劳过客亭。伫见有诗笼满壁,一时绮麗炳丹青。





我友燕南苏季子,旧云徙此卜莺迁。昔时爵里已无考,故国山河尚婉在。

去萃衣冠成望族,来膺民社有天缘。看君摛(chī)藻诵先德,不数谢家述祖篇。

注:封璜,字卜熊,清末民初江苏人,其他无考。


题古大槐树迁民古蹟

单庭兰




胡元运尽群雄扰,芟夷民命如蒿草。北平靖难1寻千戈,邑里邱墟废坟多。

春来归燕巢林木,芜城荒社穴狐兔。萧条千里绝人烟,白坟赤埴等石田。

真人御宇理疆索,盈虚酌剂纡(yū)筹筞。冀州自古号帝都,分疆划井启鸿图。

表里山河形利便,当关一夫磐石奠。玄黄血洒战群龙,桃园世外自绥(suí)丰。

鸡犬桑麻尘埃表,地狭人稠旷土少。实融遗种在河西,户口殷繁任取携。

诏书迭下命移送,远旋滁和近保定。豫燕青齐右北平,部别区分结队行。

官为资迁设董事,适中地据广济寺。南通蒲隰(xí)北太汾,迁人襁属集如云。

期会守候更何处,遗迹艳传大槐树。殖民伟烈非寻常,纪载能生邑乘光。

允宜护惜留纪念,永为汉族竟存鉴。郭隗金台2司马桥,在人耳目犹昭昭。

三闾汨罗3投金濑,年湮代远仍宛在。兹寺庄严树婆娑,光价何止百倍过。

胡为寺毁不重修,树亦无复根株留。沧海桑田夷陵谷,陇亩秋风但禾黍。

故老相传日淡忘,无人从事为表章。兹幸诸君宏愿力,募筑从新标胜地。

愧无燕许大手笔,挥斥丰碑为之记。

注:单庭兰,山东人,其他无考。

1、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就藩北京,镇守北边。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对燕王等诸藩王以叔父之尊各拥重兵非常忧虑。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削藩”的建议,先后将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藩王削废,逼死藩府在湖广荆州的湘王。当时燕王已经感觉到了朝廷对他的威胁,当得到朝廷将对他动手的消息后,就设伏捕杀张昺、谢贵等,举兵起事。燕王朱棣为了使自己的举兵反抗朝廷“名正言顺”,就援引“祖训”,以讨伐齐、黄等奸臣为名,称自己的举动为“奉天靖难”。此后长达三年多的战争,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取得天下。

2、战国时燕国在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雄中,是比较弱小的国家,经常受齐国、秦国等强国的欺负。燕昭王拜郭隗为师,任命郭隗为宰相。在武阳城东,易水河边建造黄金台,并搬出武阳宫请郭隗居住。

3、战国末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顶部
和气生财
秀才
Rank: 2


UID 949
精华 0
积分 1696
帖子 403
威望 19
金钱 94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9-21
状态 离线

古大槐树歌

李兆麟




清光绪戊申,予捧檄署洪事。戚谊枣阳王汪坡函述始祖隶大槐树籍,明时始迁枣阳,并以溯本枝访遗迹相嘱。予因公出望霍门,北二里许至大槐树村,寻访王氏本枝邈不可得,遗碛亦不概见。询之父老,只略记大槐树迁民之事,而言之不详。旧县志古迹亦复阙漏,《文献通考》载有明洪、永间迁居北平、滁和、保定等语,又未及楚之,枣阳或迁居后又有转徙,亦未可知,然年远无稽矣。洪洞景君尔宇自山东宦游归,怀旧思故,醵(jù)金修置,若碑亭、若庙塔、若牌坊,保存名迹,耳目一新。续修洪洞志,复补载迁民遗事以慰远念,因歌以计之。

君不闻罗汉院里寒翠轩,古松修竹笼晴烟。

又不闻通幽桥北邃绿亭,长楸老梧凌空冥。

洪邑自古多名迹,陵古变迁沦海易。塌入汾流堆沙碛,荒滩草色不敢碧。

惟大槐树今犹昔,昔废今举犹难得。槐荫堆青如勒柏,勿剪勿伐常护惜。

有坊题额誉嘉植1,有塔藏经留层级。有碑屹立垂金石2,有亭高覆避风日。

藉问提倡伊谁力,惟好古者司其役。景君筹划推巨擘,热忱高谊不可及。

点缀风景今历历,不徒游观增特色。远溯明初殖民筞,对此不忘始祖籍。

枣阳王氏吾姻戚,祖籍即在杨侯国。惜与景君未相识,逖听亦且称啧啧。

他日访古来洪邑,抚摩槐树思先泽。新修邑乘复增辑,况多题咏成汇刻。

迁民遗事资考实,何止茫茫空叹息。

注:李兆麟,字霞轩,湖北随州人,光绪三十四年任洪洞知县。

1、大槐树牌坊有两块横额,正面一块刻“誉延嘉植”,背面一块刻“荫庇群生”。

2、大槐树纪念碑正面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苍劲有力。

顶部
和气生财
秀才
Rank: 2


UID 949
精华 0
积分 1696
帖子 403
威望 19
金钱 945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9-21
状态 离线

题大槐树拟古

乔禊亭




余尝遊于豫、燕、晋、齐、陇间,每询姓氏祖籍,多以洪洞大槐树对。并有述其迁徙之事者言,人人殊就中,以明初之说为移骤。闻之虽似齐东野语,然以语系及习惯推之,诚不诬也。矧(shěn)文明之族谱籍特详,尚多有克溯邑里,而可考其世系者乎,是洪崖之下。固吾国民族之繁衍地,亦吾北方各省民族之发祥地焉。民国第一癸丑,余摄洪篆时,大槐里绅景公尔宇由鲁致仕归,叙及远方称道斯树之隆,眷念之殷,因发起构亭竖碑,今则告成。而韩次郊诸先生又谋辑成树志,尤盛举也。方之曲阜与耶路撒冷固渺乎,不可及。惟于吾族播迁发达之历史,实有不可以泯焉,弗志者。

平阳道中行,皋陶里前横。羊獬故墟在,师旷实挺生。

晋为叔向邑,有年新莽亭。高梁亦即此,齐师曾返旌。

异槐荫如盖,不殊孔林桧。爱珍同梓桑,繁滋日硕大。

霍泉沛洋洋,瑞色呈霭霭。北拱观堆峰,南束涧河带。

人杰地又灵,庶富无零丁。四方亦凑集,邑聚为满盈。

中原恒多故,屠戮战血腥。齐鲁云更残,豫直亦苦兵。

吁嗟乎!景尔千里无舍烟,谁复建议限名田。

朝廷谋生聚,牛种劝播迁。晋俗勤远略,跋涉著先鞭。

一传再传后,瓜瓞庆绵绵。狐死正首丘,故乡时吟讴。

每遇洪崖客,款款作勾留。景公笃古道,古迹是所忧。

建亭兼竖碣,启后又阐幽。杨县多遗老,笃行又文藻。

直笔记所知,征求穷搜讨。光大我先风,继述乃祖考。

既寿其永昌,猗欤大有造。

注:乔禊亭,原猗氏县人(汉置猗氏县,故城在今山西猗氏县南二十里,晋委撞移今治,西魏改猗氏为桑泉,北周复改国猗氏,清属山西蒲州府,今属山西河东道),清附生,山西大学堂毕业,民国三年三月任洪洞县知事。

顶部



京ICP备07018629号
本站QQ群69392608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8 19:13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XML
Processed in 0.09251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站长 - 精简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