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会宁支教日记(六十二)
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
今天,翻看了幺妹5月30日的博客——《又到六一》:……他们真的快乐吗?玩是孩子的天性,可是,现在的孩子往往平时都被困在一个小圈子里,背着那么重的书包,小小的脸上架着副近视眼镜。除了上课,还得参加好多的兴趣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家长共同的心声,所以让孩子拼命地学,希望孩子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就可以超过其他的孩子,成为一个“小神童”。可是,这也往往是建立在牺牲了孩子童年快乐时光的基础之上的。孩子们快乐吗?又联想到最近,教北师大版七年级下中的一篇课文——《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是美国作家雷因写的,其中,有一段话充满哲理:你与你的目标之间,无论有怎样遥远的距离,切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常常集中在5条横街口的短短距离,别让遥远的未来使你烦闷。常常注意于未来24小时内使你觉得有趣的小玩意。这句话意味深长,告诉人们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时,要进行目标的分解,各个击破,方能成功。……感慨多多,孩子不太快乐,孩子想要快乐,孩子没法快乐!可是,孩子需要快乐,孩子能够快乐,就是能从学习知识中找到快乐!不妨讲个故事吧——
抽屉里面放有一只很大的苹果,猴子空手可以伸进去,但拿了苹果的手却出不来。古印度人就是用这种办法在森林里猎获了许多贪心的猴子。不料有一天,一只猴子双手伸进抽屉,飞快地在里面翻动。不一会儿,只见这只猴子从抽屉里抓出满把的碎苹果,有滋有味地吃起来,吃完之后扬长而去。
把苹果抓碎了吃!是的,既然一口啃不下一个大饼,为什么不一口一口地咬着吃呢?如果没有“鲸吞”的本事,“蚕食”就是上上之策了。胖子不就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吗?那么,学习上,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把苹果抓碎了吃”呢?
首先,“抓碎”新学知识。知识的消化要学会条分缕析,逐层剔拨。学科有学科的科学性,定理有定理的逻辑性,要真正消化这些知识,囫囵吞枣是不行的,必须学会归纳,横向切割归类,纵向分层理顺。这项工作,预习的时候可以做,以便与课堂上老师归纳的内容进行对照;课后复习的时候可以在回忆性笔记中做,这样就能查出哪些知识容易出现遗漏;如果在每天睡觉之前能够像“过电影”一样一一回忆出当天所学内容,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其次,“抓碎”课业负担。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前要学会分解,合理安排。一个早读,既要背英语,又要背语文,课文都很长,怎么办?那就应该分开来,一节一节地背;如果觉得单调,那就一节英语一节语文,交替着背!一个节假日,门门学科有作业,门门作业都很多,怎么办?还是分开来做,一题一题地做,尤其要注意不能一门学科做到底,那样做很容易疲劳。应该进行学科交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数理化作业中不妨插进语文外语,背背课文,写写单词,这样做不但完成了各个学科的作业,而且解除了疲劳,提高了效率。
再次,“抓碎”重点难点。伤神的问题面前要学会解剖,寻找症结。有些作业,看上去不难,但就是做不出来,别人一点则会恍然大悟,长期地就觉得自己总是比别人少那分“点”的功夫。这“点”的功夫是什么呢?就是局部的某个细节你没能发现。怎么办?把整个问题“抓碎”了之后再进行一番扫描!这就等于把一个东西放到显微镜下一一地看过去一样,(其实只需作“切片”处理)即使再小的细节也会凸现于你的眼前。症结找到了,整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人总比猴子聪明,猴子能够“抓碎了吃”,学着把苹果抓碎了吃,我们就能“抓碎了学”。
知道了吗,我的七年级的同学们。你们现在有较好的条件,很好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在学年考试乃至两年后的中考中步步高,取得优异的成绩,迈好人生最重要的一步!
同时,谨以此文献给欢庆“六一”的所有孩子们,祝你们快乐的学习,学习快乐!
